在农村老人去世后抬棺人是哪些?在我们这是死者家左右各四家的抬?

如题所述

在我们老家老人去世有专门负责抬棺材的。(了解我的地址,请点击关注),抬棺材的人在我们这里叫“抬大轿”,也叫“抬大架”,以前不兴火化时,有十六人抬,一个喊“大轿”的,共十七人,现在兴火化了,有八个人抬“大架(轿)”,一个喊“架”的共计九个人。

俺庄抬大架的图片(原创)

一:抬大架的人

在我们村抬大架的人,一般都用外族的人,按排抬大架的人是有专人负责的,这个负责人就是喊架人,在我们村有个规矩,喊架人找谁抬大架,被找的人不许拒绝,如果被找的人确实有事,被找的人再去找别的人替,如果这个人还有事,依次类推,直到找着人为止。这是个规矩,因为人人都有同样的事。现在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多了,长年也不回家,喊架人确实不好找人,除了逝者的直亲不能找,其它的年轻孝子也可以抬大架。

抬大架的十六个人是这样按排的,其中,八个人负责抗墓坑连抬架,其它八人叫“搬杠”,“搬杠”的人不负责挖墓坑,只管抬大架。

二:抬大架的人是最尊贵的人

在我老家,抬大架的人是最尊贵的人,挖墓坑时,事主要封礼金,不多每人十元钱,加喊架人九个人,九十块钱,不多,是那个意思就行了,另外事主要送三条烟,一件水等。

俺朋友的母亲去世请的响器(原创)

抬大架的人是最尊贵的人。中午吃饭时,要多加两个菜,事上见的供品,如水果、瓜子、酒等,会给抬大架的人亨用,席间,舅家人要给抬大架的人敬酒,长孝子也要给抬大架的人敬酒。

俺庄抬大架的图片(原创)

抬大架的人是最尊贵的人

因为“打墓”的人要在坟里挖墓坑,吃饭不应时,“打墓”的人回来吃饭一般会晚些,在“打墓”的人吃饭期间,“响器”,也就是农村的丧葬乐班,这时乐班专门为“打墓”的助兴。

抬大架的人是最尊贵的人

在出殡的路途中,舅家人会不停的为“打墓”人让烟、让水,还时不时的让替换一下,村上红白理事会的人也是不停的让烟、让水,但是“抬大架”的人是不会让别人替的,因为大家都很客气,也都很认真。

三:抬大架的人为什么那么尊贵

在农村丧葬习俗中,以死者为大,都非常尊重逝者。所有的孝子都希望老人家安安祥祥地到墓地,路途中要安安全全。如果“抬大架”的人让棺材在路途中动摇,出现“死不得安生”抬大架会很尴尬的,也会让孝子难受,舅家人也不高兴。因此,事主、理事会、舅家人都会尽量照顾好“抬大架”的。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种婚嫁丧娶的事情,每个地方都有不同!尤其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现代人似乎都没有这么讲究!

像前几年,我们这里号召移风易俗,每个村里都按照原来的生产队划分,挑选了本队里“德高望重”的几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

但现实是红白理事会在这些事情上介入的很少,红白公事在农村现在大多还是“家族”为主的参与度更高,但这个参与现在基本就是人到了就行,基本没啥大事!

抬棺人现在大多跟死者并没有多少关系,因为现在农村里都有专门做这些生意的!
别的地方没有过多了解,所以只能拿我这里说明!

最初的时候,红白公事这些事情都是由自家亲戚朋友、邻里四舍帮衬,因为最初农村人口还没有大量往城市输出的时候,一是本家族人口多,二是还没有进城打工,时间上比较自由!

像问题里的抬棺人,多是死者“五服”内的亲戚或者邻居好友来负责!

现在不一样了,家族的人数越来越少,进城定居的人越来越多,说的直接一点,如果不是特别亲的关系,人们对这些参加这些事情的积极性都不高!

这样就产生了专门做这种生意的人,从死者火化、挖坟、出殡、丧葬,一系列所需用品和安葬事宜,家属都可以用钱办到!

现在我们这就这样,白事的时间最多用不了两天,家属、亲戚朋友等等,只要人来了,混在出殡的队伍里“披麻戴孝”的走走就行,哭都显得很刻意!

现在我们这甚至出殡都用车拉棺了!

现代的很多事情,越来越不再具备太多的“文化”意义,都注重的是形式!
我身边的朋友同事基本都是农村人,而且家里的亲戚也多,这些年无论白事还是红事都参与了不少次!

最大的感觉就是除了排场,剩下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用“胡儿马约(大意就是敷衍了事)”的搞!

根本不讲究什么,因为根本就不懂!有年纪的“大总”怎么说,就怎么做!我甚至怀疑多年后,我断气的下一刻就直接被埋了了事!

回归到这个问题,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按风俗办事就足够!

各地做法可能有些差异,但基本原则一样。

我们老家伙方法是:

同一个生产队的,或者住家附近的,但是是非同姓的人(因为同姓的人一般都成为“孝子”,要负责磕头,戴孝),中壮年男子优先,有时也会安排青壮年。

抬棺一般都是八人,俗称“八大金刚”,家底厚一点,排场大一点的,也有请十六人的,但比较少。

这种事情,东家都会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出来做“督管”,所有大小事情都是这歌“督管”安排,主人家就专心负责“行孝”就好,不用管事,只认花钱花对了。

在乡下,这种事情很重要,人们的热情程度,体现了这户人家与邻里的关系。如果主人家平时人缘好,附近很多人都会来帮忙看,隔壁村的热情人也会来帮忙,如果人缘不好的,那个“督管”就很难找,很多事情就很不好安排,有时甚至连八位抬棺都人都找不齐,那是东家很没面子的事情。

地方风俗不一样,丧葬文化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很有讲究的,在处理死人的事情上,远比处理活人的事情规矩多,其实就是对死亡的一种敬畏心,从死亡开始到大小敛灵堂做法,还有出殡下葬一套下来至少要折腾好几天才能结束,每一个环节都是有自己的规矩,没有人愿意去破坏这些规矩。

抬棺也是出殡的一个环节,抬棺其实也有讲究,一般民间的抬棺都是8人或者16人,也有四人的,不过比较少,四人抬棺的一般是那种死的非常不吉利的人才会用非正常的方式进行,八人抬棺是最普遍的,16人其实也比较少,农村普遍都是八人抬棺,而且分专业和非专业两种。

专业的规矩多,属于专门从事殡葬行业的规矩多,但是农村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属于邻里之间相互帮忙的,所以规矩会相对少一点,但是并不代表说没有规矩,只能说专业的规矩可以忽略,农村白事都是亲朋好友之间相互帮忙完成的,因为这是属于“伤”丧事,邻里朋友之间去帮忙是属于对家属的一种安慰。

抬棺匠是专业人士,一些非正常死亡的人需要他们出马,正常死亡的基本上都是邻里之间自己搞定,而抬棺人是有讲究的,必须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是年轻力壮的已婚人士,因为抬棺过程中避免因为力竭发生抬棺不平衡的事情出现,抬棺过程中棺材无论如何在下葬之前都不能接触地面的。

有的地方风俗是抬棺人的生辰八字要符合,不符合的不可以抬棺,因为担心一些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当然很多地方的抬棺人都是由风水先生去决定的,有的地方抬棺人是德高望重的人去安排的,像我自己老家就没有那么多规矩,抬棺人都是自己主动报名的,晚了担心报不上名额,大家都是抢着去报名。

为什么抢着报名抬棺呢,因为我老家的风俗简单,抬棺人只是把棺材抬到下葬的地方,用木凳垫好棺材后就可以转身回去了,先结束工作的可以先吃饭喝酒,所以人人抢着抬棺,也没有所谓的生辰八字不合不可以抬棺的说法,有的地方不一样,比较遵从传统文化,所以会注重这些,而且一般棺材都是八个人抬,安排十六个人,预防力竭进行轮换准备,遇到难走的路段会全部上去一起抬,都是邻里之间相互帮忙,很少说请专门处理。

农村老人去世,一般由“土工”人抬下葬。所谓“土工”,过去有生产队,他们自己组织,一个生产队一般有4一5人,八人杠有两个生产队组合专业“土工”来完成。八人杠有高杠和低杠之分,高杠把抬杠穿在棺材底部高高抬起,低杠就梆在棺村盖上面杠抬。

过去我小时看人家抬棺材很吃力,因为没火化,死人在棺材里面包括泥土脚垫实,很沉的。

现在人死了不用棺材,几乎很少,但也有,基本用骨灰盒,很轻便,还用“土工”一般四个人,一般每个人500元钱,一条烟,毛巾等,经济比较好,姑娘侄女多钱还能多些把“土工”,总之一个地方一个风俗。我讲的是阜宁老家。

一般都是本生产队人,如不够再去别寨子里请?

小时候见过。我们那里是本村在家的成年男性。往外出丧时村书记会在广播吆喝,老少爷们都去哪哪护丧。一般是喊去哪个队。一个村子分六个队。然后有时间的人就都过去了。往外抬的时候有执事安排谁谁抬第一杠,谁谁第二杠。其余人跟着队伍后边看谁需要休息就换下来。毕竟家家都有老人,谁都会有老的那一天,所以遇到这种事大家还是非常主动的去帮忙。

各个地方的文化不同抬棺方式也有差异,比如之前网络暴红的黑人抬棺一样,有的是逝者已去天国,尽量也要再生的人在抬棺的那一天开心不要有过多的悲痛,有的是把所有亲朋好友聚集一起商量要一些年轻人抬棺,这样以防逝者家属过度悲伤无法抬棺,另外一些妇女负责安慰家属

我们这里早些年也是安排邻居抬棺的,现在都用专用车拉了,抬棺只是象征性的把棺材抬出院,再者说,出去打工的人多了,留守的邻居猛男也少了,孝子的朋友倒成了主力了

按我们当时的说法应该算是族人吧,一般都是40到50岁左右的人帮忙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