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儿共成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导师。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第一眼看到的是父母,主要模仿对象也是父母。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身上,总藏着父母的影子。当然,作用是相互的,孩子的成长,对父母的进步也起着促进作用。这一点,我在陪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尤为深刻。

01 学龄前

2006年2月29日下午,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女儿降生了。看着她皱巴巴的小脸,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用心陪伴她成长。 那时,我在县城上班,妻子和女儿住在乡镇学校。每个周末,我都高兴地回去看她们。

我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女儿。如果她正在甜甜地睡觉,我会长时间地坐在旁边默默注视;如果她醒了,我会拿着铃铛逗她玩,她的微微一笑,让我瞬间感到生活的美好。

第二件事,我要给女儿洗尿布。先用肥皂清洗,洗干净后,再用开水烫,最后拿到外部晾晒。那一片片洁白的尿布,迎风飘扬,成为我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女儿非常喜欢听故事,我当然要尽量地满足,讲的也尽可能绘声绘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地雷战》等等,我都讲了个遍。可时间一长,我已经黔驴技穷,再没有新故事可讲了。

那时候网络不发达,没法下载视听资料,而女儿又不喜欢听重复的故事。看着她渴望的眼神,我开启了全新的学习模式,开始有计划地看各种书籍。凡是孩子喜欢的,什么大千世界,童话大王, 历史 知识,天文地理,我都用心看,不停地记。力争让自己掌握得更多些,然后再讲给女儿听。持续地学习输入,我积累了讲故事的资本。

令我高兴的是,女儿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她起初看绘本,后来学会了拼音,慢慢地自己能看书了,我讲故事的任务也宣告结束。 但是,我仍然喜欢陪女儿一起读书。

2009年,我们搬到县城居住,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女儿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幸运地遇到了优秀的丁相丽老师。每天早上,我给女儿梳好羊角辫,再送她去幼儿园。分别时,她总是说:“老爸,早点来接我。”于是,我总是第一个来到幼儿园。别的小朋友,中午在幼儿园午休。可是女儿不同意,我便每天中午去接她回家,再陪她午休,乐此不疲。

02 小学阶段

2012年,女儿上小学了。起初,她的成绩不算出色。班主任李洪荣老师经常鼓励她,我也陪她做作业,看课外书。慢慢地,她开始名列前茅。当时,我是很看重她的成绩。如果她的成绩考的好,我会很高兴;如果她考砸了,我会很生气。就这样,我们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差,成绩成了我们亲子关系的晴雨表。

就在这时,教育专家武际金来女儿的学校演讲,他号召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坚持写亲子日记。所谓亲子日记,是为了增加一双关注家庭教育的眼睛,通过记录家庭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琐事中的应用和反思,从而改善亲子关系。

自从写亲子日记,我改变了很多,当然也包括我那暴躁的脾气,心态变得平和了许多。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不能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盲目地把自己家的孩子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更不想在急功近利中让女儿和我走得越来越远。

我积极地配合学校老师,用心陪伴孩子,注重将品德教育、情商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我启迪孩子既要有低头奋斗的毅力,也要有抬头看天的情怀,进而塑造孩子阳光开放的良好心态。在我的鼓励下, 女儿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

当女儿偶尔成绩考差的时候,我会鼓励她“没关系,加油”;当女儿练二胡懈怠的时候,我会说“再坚持一下”;当女儿碰到难题时,我会说“你能行”……

最重要的是,我每天把女儿好的表现写在日记里,女儿是第一位读者。即使她有时表现不太好,当她看到日记的内容时,就会若有所思地对我说:“老爸,我一定努力地向日记中的那个我看齐。”

在李振英、史玉凤、孙安福和李霞等老师的努力培养,以及我的用心陪伴下,女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懂得感恩,学习成绩优秀,喜欢打乒乓球、踢足球、拉二胡,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三好学生。

03 初中阶段

2018年,女儿开始上初中。她也进入了青春期,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是喜欢独立,渴望尊重,不喜欢被管教。 在初中,女儿又遇到了特别负责的张玉波老师。

我明白放手才会成长的道理,家里的大事,我会倾听女儿的想法;女儿自己的事情,我只提供方案供她参考,帮她分析,最后主意由她拿。

我仍然每天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坚持写亲子日记,每天观察和记录女儿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细节。我想,这本厚厚的亲子日记,会成为她最好的成年礼物。

父亲节的时候,女儿送给我一幅画。上面画着一位父亲在风雨中打伞的情景,只见伞的一大半倾斜在孩子身上,父亲的全身都湿透了,而孩子却安然无恙。空白处写着一句话:老爸节日快乐,谢谢你替我遮风挡雨。

我既感动又欣慰,小心翼翼地把它珍藏在钱包里,作为我的“护身符”和前进的动力。

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 社会 和家庭三者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学校教育重在传授知识, 社会 教育重在告诫,而家庭教育重在培养品质。女儿的成长,反过来也让我有了改变。

谢谢我的宝贝女儿,她对新鲜事物的期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 亲子共成长,女儿的成长倾注着老师和我们的心血;我的成长,同样也有女儿的一份功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