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留学生背课文,而家长却举报到教育局,如何看待?

如题所述

这是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

一、先说家长:如果仅仅因为老师留学生背书这件事,家长就告老师。那么家长是缺人品的

(一)我见过一起家长恶意告老师、敲诈老师钱财的事件。

一位女生上化学课时睡觉,化学老师就走过去把学生的头发提了一下。结果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调戏了她。并且,学生当时就跑回家喊家长。家长来校后,也坚称化学老师调戏了他女儿,要求赔偿6万块钱。

后来,在教育局的调解下,化学老师给学生赔偿了2万6千元,家长才作罢。这是十多年前,26000元差不多老师一年的工资。

那个女生的成绩也不怎么样,家长知道学生考不取大学,认为能够讹诈老师一笔钱也算得了利。殊不知,正是家长具有如此恶劣的品性,才教育不出成绩好的孩子。这才是真正的因果。只不过让无辜的老师受到了殃及。

(二)该家长因为老师留学生而告老师,也许占理,家长可以说老师惩罚了学生。但是,从做人的角度看,这也反映出家长缺少了人品。

即使家长不希望老师放学后留下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方法也不是告老师,而是同老师沟通交流,说明情况。

同样的道理,这样对老师恶意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好不了哪儿去。孩子也成不了才。

所以,世事就是如此。因与果总是循环相依的。当人自以为得到了好处时,却不知在另一处损失了更大的。

二、再说老师: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师负责,是为了学生好。但是,从深层次原因分析,却并不一定是

(一)有两个基本的事实,必须先明白。

1、升学率不可能100%。

也即,无论老师怎么努力,学生不可能100%上大学。

目前全国一本率平均是15.6%,本科率平均是43.6%。也即,无论老师怎么努力,都有56%以上的学生是不能上本科的。

2、学生是有差异的。

有的学生行为习惯好、学习能力强。有的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弱。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老师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得成绩一样好。学生的成绩必然有好有差。

(二)既然如此,老师把学生留下来背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难道老师是想让不能考取一本的学生考上一本吗?或者老师是想让习惯差、能力弱的学生变得习惯好、能力强?

再进一步讲,如果老师真有这个想法,留孩子背书是最好的做法吗?或者说留孩子背书对实现上述两点有多大的意义?

个人认为,老师如果真要实现上述两点想法,留学生背书肯定是没有多大用的。必须寻找学生不能背书背后的原因,再针对学生的真实根源予以帮助解决。背书只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老师让学生背书,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主要是为了班级总成绩。

(三)事实上,学校里这样的做法非常普遍,但都是为了提升班级成绩。

本人是一名高中老师,早已看透了很多教育现象背后的实质。例如,强化背书和做题,对班级总成绩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这种方法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提升效果很明显。一个学生往往可以提升二、三十分,这样两个学生就可以把班级平均分提升1分。

在平常教学中,如果一个老师所带班级比另一个班级平均分高3、4分,就会认为这个老师教学质量非常好了。

但是,从高考来看,一个班成绩比另一个班成绩高3、4分,这仅仅是老师的成绩。对于学生而言,这两个班并没有什么区别。考取大学的人数以及层次都差不多。比如我们学校平行班53人,考取一本约在38人左右,相差大多一、两人。而这一两人,有时就是偶然误差。

并且,对于考上大学的学生而言,如果都过了录取线,总成绩相差5、6分左右,对学生录取的学校层次、以及将来的工作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很多情况下,成绩相差5、6分甚至10分的学生都录取到同一学校去了。

但是,这5、6分对老师教学成绩的评价却非常显著。高5、6分的一定是好老师。

这就是现实。在很大程度上,老师拼命追求成绩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名气与奖金,对于学生的影响真没那么大。

(四)不要用特殊来代替一般。

我们得承认,对于个别学生,狠抓 一下,学生成绩可能长进非常大,实现质的飞跃。比如从3、400分到考上本科。从4、500分到考上一本。但是,这都是极个别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正常情况,成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五)这么说,是不是就否认了老师的教学意义了呢?

并没有。恰恰相反,这正好证明了老师的教学意义。

只有那些真正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老师,才真正能让学生取得大的进步,从而让学生脱胎换骨。依靠机械的强化终归是下乘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15
我觉得这个家长有些无理取闹了。老师留学生背课文也是为了学生好。
第2个回答  2020-06-15
我认为家长太自私了。他不理解老师的苦衷,老师也是为了他的孩子学习着想。没想到却被他举报到教育局。
第3个回答  2020-06-15
其实我觉得家长的行为不是特别的好,因为老师本来就是想要让学生变得更加的优秀,才会有这样的作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