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新高考改革模式和没改有啥区别?

查了一下,3+1+2模式下新高考改革的绝大多数专业录取的名额感觉和之前没啥区别,就是把文科招生给换成了仅历史,把理科招生给换成了仅物理,把文理兼招给换成了物理或历史均可。这样新高考改革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做这么多此一举的事情干什么。

第1个回答  2019-09-14
相比于之前的文理分科,3+1+2的改革更加能体现出各学生的优势,回避不足。更有利于考试的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过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更加激烈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备注:3+1+2中的3指语文、数学、英语,1指历史和物理中的一科,2指政治、生物、化学和地理。)
第2个回答  2019-09-14
没改前,高考的考试科目为:语数英+文综(政、史、地)或理综(理、化、生),也就是高考除语数英必考外,文、理科考生的考试科目不同。
在3+1+2改革模式中,必考语数英不变,原来文综、理综二选一,现在是先在历史和物理二选一(不能都选),然后在政治、历史、化学、生物四科中选择两科作为高考科目。也就是不分文理科,但还保留文、理特征最强的历史和物理二选一,其他四科(政、地、理、生)可任选二科,大大增加了考生选考科目的机动性和搭配方式。
第3个回答  2021-01-21
【五大变化重点关注】
1、高考录取成绩构成
  现行高考方案文科类、理科类考生三门统考总分为480分。各科分值设定为:语文160分,数学160分,外语120分。语文、数学分别另设附加题40分。两门选修科目测试,是以等级来呈现的。
  新高考方案的高考总分为750分。考生总分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科目以每门150分计入总分,其中外语科目含听力30分。三门选择性考试科目的300分,通过分数呈现。
2、学业水平考试
  现行方案: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必修科目测试和选修科目测试。必修科目测试各科满分100分,分为“合格”和“不合格”。选修科目测试各科满分120分,实行的是等级计分,分为6个等级,用A+、A、B+、B、C、D表示。
  新方案:学业水平考试将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中,10门由省统一组织,分为“合格”、“不合格”;其余4门由各市组织。选择性考试每门均为100分。物理、历史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其余科目以等级分计入总分。
3、志愿填报
  现行方案:各批次平行院校志愿包含8所院校(每所院校根据理科和文科形成两条分数线),每所院校志愿中含有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新方案:普通高考招生录取以“院校专业组”的方式,按平行志愿投档。考生按“院校专业组+专业(类)”填报志愿。
4、录取方式
  现行方案:文科类、理科类平行院校志愿的投档原则是“依据文理,满足等级,按分排序,遵循志愿。”
  新方案:从2021年起,以“院校专业组” 的方式,按平行志愿投档。“院校专业组”指的是某高校对考生选择性考试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类)的组合。一所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类)。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类)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
  “院校专业组”是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的基本单位,与现行的按“院校+专业(类)”填报志愿和录取不同,新高考改革方案是按“院校专业组+专业(类)”进行志愿填报和录取。高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以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以“院校专业组”为一个招生单位,按专业(类)进行录取。
5、投档批次
  现行高考方案依然区分了本一、本二批次。但在新高考方案中,本一、本二批次将正式合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9-14
一、高考内容不再单一为文综与理综的选择,选择更多了。
原来是语文数学外语+文综或理综中的三科。现在是语数外+1(理史先一)+2(政地生化选二)。
二、考试的时间和方式变,从高一开始就要进行学业测试。
原来就是高三毕业时考试,参加高考,现在从高一就要着手解决高考的问题了。
高一要考理化生、政史地中的3科,高考二要考语数外+高一六科余下的3科+体音美等考查科目,高三是高考,考试所选的六课,参见第一点。
三、平时学习的内容多了。
所有学科都要结业,都要学习,不再分文理科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