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职官构架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

晋朝官制中的军?民?财不再各成系统,只要是为了军事上的便利,都可以打破常规?因而在官职?爵位及任用选拔等方面,执行了积极的政策,形成了一种军事与政治合一的局面?

晋朝官制源自三国官制和东汉官制,但尚书省的组织比东汉更为严密?尚书令为尚书省的首官,仆射是次官?晋朝以执金吾荣为尚书左右仆射,自此开始,仆射分置左右?

东晋时,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祠部尚书常与右仆射通职,没有固定设置,经常以右仆射兼任祠部尚书;如右仆射缺,则以祠部尚书代行其职?此外,还有左右丞?晋左丞主管尚书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署吏?右丞掌尚书台内库藏庐舍,所有器用之物及廪赈民户租布?刑狱兵器?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章等事?又有尚书郎?

晋武帝时,罢前朝农部?定课,置直事?殿中?祠部?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等三十四曹郎?以后又置运曹,合三十五曹,并置郎?

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中书监令在西晋位尊于尚书令,到了东晋,其任更重,多以诸公兼领?

东晋初年,曾一度改中书侍郎为通事郎,不久又改为中书侍郎?其下是中书舍人?西晋初年,初置舍人?通事各一人,东晋把舍人?通事合称为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后罢去,而以中书侍郎一人当直并掌诏命?

西晋初年,晋武帝以秘书监与中书省合并,犹保存著作局?晋惠帝置秘书监?其属官有秘书丞,著作郎?晋惠帝时改著作郎隶秘书省?著作郎有一人,称为大著作郎,专掌国史,又置佐著作郎8人?

晋把汉代的侍中改为门下省,作为皇帝侍从?顾问机构,长官为侍中?侍中还常代表皇帝与公卿辩论朝政,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因接近皇帝,显得很重要?南北朝时,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征求侍中意见,这就使门下省也开始成为参与国家大政的部门?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共同管理门下省诸事,本无定员,晋置四人?散骑常侍,无定员,西晋初年,沿东汉旧制不改?晋惠帝曾经以宦者董猛为中常侍,后来便废止?给事中也是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在散骑侍郎下,给事黄门侍郎上,无定员,又有通直散骑常侍?

晋武帝时称为通直散骑常侍,东晋置四人?员外散骑常侍,无定员?晋元帝时称通直散骑侍郎?总之,散骑常侍与散骑侍郎各有本官与通直?员外三种?晋之散骑虽隶属门下,但又另设散骑省,又以中书职务付与散骑省,所以散骑也掌表诏?

两晋其他重要官职还有丞相?八公?位从公及九卿?以中枢官而论,晋初不置丞相?晋惠帝时改司徒为丞相?其后,宋?齐?梁?陈各朝,司徒与丞相相同,且废置不一?

两晋诸王及王敦?王导等人任“丞相”,皆因人而设,并非定职,有时在制度上不设这种官,而在习惯上有这种官?但是,其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凡是真正总揽大权的,都必须加上录尚书事的称号?

因为其他宰相,可能不处理日常公务,也可能不问小事,录尚书事则是一切公文都必须经他审阅,即使是威望极重的权臣,也不能不兼此称号,才能保证事权的高度集中?

八公之置,不只是为了尊崇世族中门望特高的人?晋武帝派侍中任恺与这些元老联系,他们也参议朝政,只是年高体弱不参加日常执政?在晋朝三公依然有执政官,比如太保卫瓘录尚书事?司空张华作为公辅都参与执政,与司徒王导都是三公任宰相?

八公属官有长史?西阁?东阁祭酒?西曹东曹掾?户曹?仓曹?贼曹属各一人,每曹皆置御属?令史?学干?保卫诸“公”的,有武贲12人?位从公是曹魏的旧制?凡是开府仪同三司,都是位从公?所谓“开府”,是指开设府第,设官置吏;仪同三司是说仪仗同于太尉?司徒?司空?

八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骠骑以下及诸大将军,既不开府,又非持节都督者,品秩第二?

晋元帝置督军御史,以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为次,督诸军为下?持节将军以使持节为上,持节为次,假节为下?

使持节有权杀二千石以下之官;持节有权杀无官位的平民,若在用兵作战时,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只能诛杀犯军令的人?由于尚书省机构繁密和权力扩大,国家庶政,均经由尚书?中书处置,因而九卿职权多被侵夺,所以荀勖建议把九卿并入尚书?可见当时九卿仅空有其名,失去存在的价值?

AAA晋朝是怎么增强皇权地位的?

晋朝的建立者司马氏不是大姓,其统治基础是薄弱的,能否控制豪强大姓对顺利执政具有重要意义?司马氏除了施行占田制,限制佃客和食客?增强百姓和中小地主阶级力量限制豪强外,主要是通过官职和爵位增强皇权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