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中国有哪些著名照相馆?

如题所述

19世纪末起,中国各大中城市,都有一些著名照相馆。北京有丰泰、中国,广州有艳芳,天津有鼎章,上海有耀华、王开等等。这些照相馆或以质量取胜,或以服务驰名,或以其涉及到一些重要人物或事件而名扬中外。

(一)丰泰照相馆

北京第一家照相馆—“丰泰”照相馆,开办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其创办人是从日本学成归国的任景丰。丰泰照相馆规模较大,职工达十多人,曾先后聘用摄影师刘京伦、徐子和等人。在拍摄方面,丰泰做了许多尝试,以拍戏照,合影而闻名京城。

1929年6月9日,京报《图画周刊》刊登了丰泰照相馆拍摄的戏曲演员便装像。照片为清末田际云、朱素云、路三宝中年时的合影,原题为:

光绪二十年照于琉璃厂丰泰照相馆。

该照片摄自1894年,是现在可见到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最早的照片。

除了拍摄戏照,丰泰照相馆还尝试拍摄戏曲电影。为此,任景丰向德商祁罗浮洋行,购买了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一架,胶片十四卷,开始了拍摄电影的筹备。1905年秋天,在丰泰照相馆的露天院里,电影《定军山》开拍了。这是一部戏曲纪录片,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丰泰照相馆技师刘京伦担任摄影师。影片共拍摄了三天,包括“舞刀”、“交锋”、“请缨”等场面。

《定军山》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之后,丰泰照相馆又接连拍摄了7部影片,直到一场火灾使丰泰元气大伤,才停止拍摄活动。

(二)艳芳照相馆

广州艳芳照相馆,由清末经营银号的黄若云等集资开设。

艳芳照相馆主要拍摄人像和家庭合影,也拍摄大型团体合影。由于拍摄质量好,艳芳在广州、港澳和海外侨胞中享有盛誉。有的顾客儿童时代在艳芳照相,多年后又扶老携幼重回艳芳,拍摄“全家福”作为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艳芳还为几位名人拍过合影。早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进行革命活动的合影,不少是艳芳所拍。如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永丰舰上与宋庆龄女士等人的合影。艳芳照相馆还将一幅孙中山先生的大半身肖像,放大到36寸并精心修饰,悬挂于大厅供人瞻仰。

1927年,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教时,也曾到艳芳照相馆拍照。鲁迅将这件事记入日记中:

九月十一日,晴。下午蒋经三来同往艳芳照相……

这张珍贵的照片,现陈列在广州鲁迅博物馆。

(三)鼎章照相馆

天津的鼎章照相馆,前身是广东人黄国华创办的“恒昌”照相馆。

后来,由天津盐商王奎章出资,摄影师王子铭接管了“恒昌”,并于1904年更名为“鼎昌”。由于扩大了规模,添置了新式布景,鼎昌照相馆在天津一跃居于首位,专为上层社会的名流拍摄肖像。

1912年,王子铭去世,鼎昌由该店学徒王润泉、李耀亭接管,改名“鼎章”。此后,鼎章照相馆再次扩大规模,营业蒸蒸日上。

多年的实践经验,使鼎章照相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当时,其他大照相馆都是采用流水作业,拍照、洗片、晒印、放大各有专人负责,互不联系,因此照片质量不易保证。而鼎章照相馆多年的做法是:施行专人合作,把拍摄和后期加工看作一个整体,各个环节互相配合。这种方法,不仅保证照片质量精良,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艺术风格,从而深受各界人士好评。

鼎章照相馆曾经为许多名人拍摄过照片。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期间,曾多次和老师、同学一起在鼎章照相馆拍照。1920年初,周恩来等学生领袖因组织学生开展爱国运动,被当局拘留。7月出狱时,受到天津学界的隆重欢迎。鼎章照相馆闻讯后,立即派摄影师赶到现场,免费为出狱代表拍摄合影,以示支持。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最后一幅照片,也是鼎章照相馆拍摄的,时间是1924年12月4日下午,地点在天津曹家花园。

(四)耀华照相馆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上海在短短的50年内发展成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照相业也兴盛起来,居于南方各省之首。上海照相业中有四家最大的照相馆,号称“四大天王”。其中,最有名的是“耀华”照相馆。

耀华照相馆是摄影师施德之创办,在上海颇有名气。庚子年之后,耀华照相馆分为东、西两馆。东馆设在“抛球场”,由施德之主持拍照。因为慕名而来的人很多,施德之不得不申明每天上午只拍三个小时。施德之通晓化学,对摄影用光很有讲究,他主张影调有深浅变化,以突出主体的立体形态。这一主张,突破了中国摄影师只用平光照明的传统。施德之擅长放大巨幅照片,使人物肖像更加传神。此外,他还拍摄了不少着色的仕女照片,很受顾客欢迎。

西馆设在“跑马场”,室内装饰极为华丽,由施德之的女儿任摄影师。当时照相馆女摄影师在国内还没有,耀华首开此先例,并宣扬:

以女子而为妇人照相,深合男女有别之礼。

施德之的女儿也精通摄影,“其技之精,不亚于乃父”。父女二人共同经营照相馆,在当时传为佳话。

(五)王开照相馆

王开照相馆,也是上海的一家著名照相馆。它的店主名叫王炽开,所以取名“王开”。

1927年,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选拔赛,运动会主办者用招标的方式,招商承包运动会的各项体育摄影。

王开照相馆用高价投标,获得了远东运动会的摄影权。“王开”选派技术高超的摄影师,组成四个小组赴运动会拍摄。这些摄影师,活跃于运动会的各个角落,他们运用新式的小型照相机,抓拍到许多比赛时的精彩镜头。“王开”把这些照片连夜冲洗出来,以低价出售给各家报馆,条件是必须在刊出的照片下面,印上“上海王开照相”的字样。

由于远东运动会的巨大影响力,各家报馆都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王开照相馆拍摄的体育照片,自然受到报馆的青睐。1927年8月27日至9月7日,上海《申报》刊登体育照片49幅,其中有37幅是王开照相馆拍摄的。“王开”因此名扬全国。

王开照相馆以质量高,价格低,服务态度好而闻名。当时,全国各地的摄影师,月薪一般是20~60元,而王开以100银元的高薪聘请名师,以提高拍摄水平。照相器材也一律使用名牌产品,劣质器材坚决不用。为了避免震动影响拍摄,王开照相馆还在楼梯和摄影室都铺上了橡皮垫。在灯光方面,王开也进行了改进,拍出的照片清晰、明朗而富神采。

王开照相馆对照片质量要求十分严格,王炽开经常亲自检查照片,如果发现有断眉毛、眼睛大小不一、眼镜反光、神形不好、色调不正等毛病,就要求摄影师重拍、重印、重修,直到顾客满意为止。

(六)中国照相馆

中国照相公司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1956年由上海迁至北京,并更名为中国照相馆。

该馆著名摄影师姚经才,1938年~1956年在上海中国照相公司任摄影师。随迁到京后,历任中国照相馆副经理、经理,北方服务(集团)公司照相业技术顾问。

姚经才对摄影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曾为周恩来总理、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留下了人民永远怀念的照片。他还先后编著了《人像摄影》、《怎样拍好灯光人像》等专业书籍,并不辞劳苦、满腔热情地向全国各地同行和摄影爱好者传授技术,在人像摄影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分身照与化装照的盛行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让照片更富有戏剧性,我国早期照相馆在不断更新影室布置的同时,推出了“分身照”和“化装照”。这两种摄影样式,曾经在国内风行一时。

“化装照”,是摄影师按照一定的意图或概念,让被摄对象穿上特定的服装,扮演成各种身份的“角色”,然后拍成照片。扮演的角色,种类繁多,有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社会各阶层中的典型形象,理想中的人物形象等。

关于“分身照”,鲁迅先生曾有过一段描述。

较为通行的是将自己照为两张,服饰态度各不同。然后合为一张。两个自己即如宾主,或如主仆。名曰“二我图”。但设若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着坐着的那个自己跪着的时候,名色便又两样了:“求己图”。

分身照的制作,除了鲁迅先生说的用两张底片合成的方法之外,有的照相馆还采用两次或多次遮挡曝光的方法。由此可见,当时的摄影师具有娴熟的摄影技法和暗房制作水平。

化装照与分身照,对我国照相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今的影楼中,仍然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