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招牌是什么?

如题所述

招牌这两个字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以前叫做望子。
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的《东京梦华录》,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东京梦华录》第八卷里提到“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午未间的意思就是午时到未时,也就是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这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把门口的望子“旗子”摘下来,表示我们今天打烊了。下午三点之前就打烊了,说明北宋当时的市民阶层还是没有吃第三顿的习惯的。
望子是统称。
挂在专门卖酒的铺子外的望子叫酒望,挂在饭店外的叫幌子、挂在栈房外叫店招....

这些望子多用竹竿高挂在门前,使远近都能看清,也有做成木牌立在门外的(明代以前坐地式招牌较为常见)。
《清明上河图》中,坐地式招牌比望子多,但没有匾额。
望子也分颜色:黄色的是药铺或医馆、红色幌子是汉人饭店、蓝色幌子是回族饭店等等。
将商铺名制成匾额或牌匾是明朝的事儿。但望子已经没有消失。有些商铺没钱做匾额,继续使用望子,有些商铺有匾额,但也继续挂望子。
望子真正消失是在改革后的九十年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1
招牌作为商店的标志,在我国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古代的商店招牌,大多是用布帛做成的。起初,主要悬挂在酒馆、栈房、食宿之店,叫做“酒望”、“店招”或“幌子”。
唐代以后,商业日渐繁盛,商店逐渐普遍悬挂招牌,木刻的、钢铁铸造的、粉壁书写的,各式各样的招牌相继应运而生,并且加上店主的姓名或另取雅号,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招牌字号。详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