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古人是用类似中药房里面称药那种【戥子称】称量碎银子,实际上市面流通的碎银子成色不一,还要逐一换算成色——当然付钱的消费者如果信不过店家,还可以找公估局作中介人评鉴银子成色。

古代商人如果离开本地A,去外地B贸易,他带到B地的A地铸造的银子,在B地直接使用则是“不合法”的银子,那么这个商人有几个途径可以使用A地铸造的银子:

一是在B地找当地商会承认的银楼、炉局,按照当地的习惯成色、重量标准,重新改铸银子,他需要为此额外付出火耗成本,并承担由此增加的成本;

二是他找B地的A地商会会馆,进行银子兑换,将其携带的A地银子兑换成当地通行的银子;

三是认同当地店家对成色的估计,以当地店家估计的成色进行交易,而这个商人显然会承受由此产生的损失。

四,这个商人可以使用某个票号、钱庄的汇票、银票、钱票,但需要支付票号、钱庄的手续费。

一般老百姓的日常交易很少使用大锭银子,最多就是用点散碎银子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