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空城计其实漏洞百出,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题所述

《空城计》作为三十六计中非常出名的一个计谋,在后世的传播中,无论是课本、小说、电视剧、电影、戏剧等都可以看到这个故事。

在小学课本中,魏国统帅司马懿攻占街亭后,亲率大军十五万,想乘机拿下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县,两军军力对比悬殊,诸葛亮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在城上焚香弹琴,大开四门,司马懿恐有埋伏,最终撤兵,诸葛亮得以全身而退。



在三国期间脍炙人口的故事里,无论是草船借箭还是孔明智退司马懿,我们都从《三国演义》中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但其实聪明绝顶、高深莫测的人又岂止诸葛亮一个?

我们来想一想,当时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和诸葛亮的一两万残军做对比,是人数上碾压式的胜利。司马懿明明可以先派一路兵队冲进去一探虚实,何必如此畏首畏尾全军撤退?而且,诸葛亮仅仅和两个小童站在城墙上,派几个弓箭手射杀诸葛亮岂不是解决了一大问题?再者说,司马懿作为战场上的老将,连他两个儿子都想的通透的问题,他又岂会不明白?



其实,司马懿或许只是自愿中计,将计就计吧。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是三国鼎立,如果司马懿真的解决了诸葛亮,那么蜀国的灭亡就会加快很多,曹军一统天下也就指日可待。

如果曹军真的一统天下,再无敌手和牵绊,那么司马懿会落得什么下场?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猜测到其结局。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在范蠡、文种两人帮助下,终于灭吴称霸。而他身边的两位大功臣,范蠡看出了勾践是可以共吃苦不能同享乐之人,便提出告老还乡,离开了权臣之位,最终得以安然享乐自己的一生。而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最终落得被越王勾践赐死的结局。

再来看看汉朝开国皇帝刘邦。陪伴他身边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在刘邦登基后,也被解除兵权,然后被吕后和萧何骗入宫中,斩于钟室,灭其三族。



所以,如果司马懿当真灭了诸葛亮,助曹军一统天下,他怕是也会不得善终,甚至诛其子孙。曹操本就是疑心颇多之人,更是对司马懿再三试探,在死前甚至告诉曹丕,务必当心司马懿。司马懿算是辅佐曹丕称帝之人,两人共同成长,共谋大计。但司马懿从不敢有半分僭越之举。要知道,曹丕连自己的亲生兄弟都会诛杀,更何况是司马懿?所以,曹氏父子虽然重用他,但是他却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保证自己的价值不会被取缔,掩饰自己的野心以表忠心。



如果此时我们自己是司马懿的那个位置,前面是轻而易举或者说以后也有机会可以杀的敌人,和马上就要丢失的军权和所拥有的一切乃至生命时,我们会怎么选择?很显然,我们也会装作不知道,放任敌人游走,先保全自己的利益,然后逐步壮大。

所以,当诸葛亮摆出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也是将计就计,放了诸葛亮一条生路,也是保全了司马家的一条权臣之路。在退兵不久后,司马懿又故意演出,"哎呀!我上当了!"的样子,带兵再去绞杀诸葛亮已经人去楼空。班师回朝后,非常懊悔,而且任由四下盛传诸葛亮多么厉害,这样才显得他中计是无心之举,显得他对主忠心,不至于被疑心。而此刻,司马懿收了街亭,大破蜀军,也不至于被贬职或大罚。



在三国中,谋臣贤士、权臣将领数不胜数,都在以自己的本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席之地。

所以,人,不单单要获取知识,更要学会收敛锋芒,一步步壮大自己,使自己的价值变得独一无二,无可取代,才能立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8
因为当时打仗前都会探查一下对方的军队实力,更何况是司马懿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所以说这计谋是无法成立的。
第2个回答  2021-03-07
因为从逻辑上讲,无论敌军的派兵布阵有多高明,出兵之前都要先探探风险,绝不能不战而退。所以无论诸葛亮的空城计有多么的诡异,其实只要一试探便立刻原形毕露了。不过诸葛亮把握的是司马懿的心,他知道司马懿不会试探的,因为如果试探出来后把诸葛亮杀了后,他司马家离灭亡也不远了。
第3个回答  2021-03-06
空城计本来就是诸葛亮在赌,赌司马懿会退兵,当然是有漏洞的,如果司马懿随便派出几百人去探查虚实,诸葛亮就完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