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工饲养的动物身体素质感觉不如自然生存的动物?

如题所述

饲养动物必须接受人类的改造,所以圈养动物在基因等方面都和它们野外同类有区别,导致动物的行为、习性有了不少改变,很多野生动物经人类驯养后野外适应性都会下降。

对于那些即将灭绝的野生动物或者濒危动物,人类能做的就是人工饲养,首先保证生物的数量,编制基因图谱,按照基因的亲缘关系安排它们的交配与繁殖,然后经过野外放归再去改造野外种群的基因库,避免它们因为种群个体较少导致近亲繁殖造成基因缺陷不断暴露。可人类饲养了很多老虎狮子熊猫等动物,真正成功实现野化放归的却比较少,人类饲养条件毕竟和野外环境不同,也缺少母兽带崽训练幼崽捕猎发现危险等技能的过程,所以人工饲养的动物的野外适应性都有有所下降。

我国曾经经过数例大熊猫野外放归的实验,可是其中一些个体就因为无法承受野外的生存竞争而死在残酷的环境中。而那些家养动物更是如此,经历了人类长达万年的改造,它们的吃喝拉撒乃至生育行为都比较依赖人类的安排。

人类饲养动物多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包括饲养那些本应该在自然中承担调节生态环境等重要功能的大型列食性动物,是为了避免环境迅速的恶化波及到人类。

猪牛羊狗鸡鸭鹅等家禽家畜等更是如此,为了改善口味改善它们的产肉量,人类对它们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包括应用近亲繁殖和杂交的方式,所以它们的基因已经和它们的野外同类或者近亲有了很大不同,苏轼的曾经记载宋朝时的猪肉腥臊难做,所以他发明了东坡肉改善猪肉的口感,而生物育种则直接从基因等方面改造动物。

就猫这种动物来说,折耳猫比较粘人喜欢蹲坐,可是那是因为基因导致的脊椎问题,疼痛使得它们不得不那样做,也使它们比较容易亲近人类。这样的动物个体在野外是较难存活的。

野外的动物子啊生粗竞争中不断的演化,是向着更利于自己生存的方向演化,不用接受人类的改造,本身就生活在野外,自然演化出的动物种也自然更适合在野外的生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6
因为人工饲养的动物活动空间是有限的,得不到足够的运动,所以人工饲养的动物身体素质感觉不如自然生存的动物。
第2个回答  2021-02-25
饲养动物必须接受人类的改造,所以圈养动物在基因等方面都和它们野外同类有区别,导致动物的行为、习性有了不少改变,很多野生动物经人类驯养后野外适应性都会下降。
第3个回答  2021-02-26
没有那种生死角逐的感觉。野生动物,他每天不去拼命奔跑上演生死角逐的场面,他很有可能就会丧命。而人工饲养的动物无论怎么样总是有食物,也总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