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功成名就之后,赐死文种,逼走范蠡之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种评价君主过河拆桥的千古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通俗的说就是:飞鸟已死,再好的弓也得藏起来了,狡猾的兔子已死,抓兔子的猎狗就可以烹制了。
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君王善于权术,却缺乏自信,在自已功成名就,天下太平后,就大开杀戒,将同自已一起同患难的大臣杀的杀,贬的贬,流放的流放,君王的这种做法,是一种缺乏自信的做法,是为了保证自已后代政权稳定的一种政治手段。
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乏权臣纂位的例子,比如春秋与战国交界线的三家分晋,就是晋国的大夫分掉了晋国国君的权力,还有田齐代替姜齐,也同样属于权臣纂位,自从有了国家,权力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君王为了防止权臣纂位,对于权力过大的权臣,都会采取一些政治手段进行打击。
但并不是所有的君主都和勾践一样是长颈鸟喙,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至少秦始皇不是,我们从后世开上帝视角知道秦始皇并不是一个缺乏自信和滥杀功臣的首位皇帝,但秦始皇手下的领兵大将王翦并不知道功成之后的秦始皇会如何对待功臣?
皇帝与功臣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很复杂的,秦始皇时期,以法家治国,即使是皇帝,也不会随便杀功臣,即使是秦昭襄王逼死白起,那也是因为白起不听命令,王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无数的功劳,他的劳功并不比白起少。
可以说在秦始皇时期,王翦的功劳是所有秦军将领中最大的,参与平定秦始皇弟弟成蟜的叛乱,平定嫪毐的叛乱,王翦与他的儿子王贲一起一定了东方六国,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战争,王翦父子基本上都参加了,换句话说,秦始皇的天下,就是王翦父子打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