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市场占有率

如题所述

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店面,一块红黄两色的招牌,几张小桌,再加上一口终日盛着豆腐干、茶叶蛋的煮锅,就是沙县小吃店最常见的配置了。早期的店面还要简陋些,一口煤球炉、两口精钢锅,扁担一挑,就能走街串巷开卖了。
不过别看沙县小吃店面不大,投入也不多,但据统计,沙县小吃全国门店超8.8万家,是肯德基门店数量的10倍,麦当劳门店数量的25倍。有人戏称,沙县小吃才是快餐界的“巨头”。
而沙县小吃最大的市场,就在长三角。据不完全统计,沪苏浙皖四地约有3.8万家沙县小吃门店,占到全国门店总数的43%。
“长三角是中国小吃竞争最激烈的区域,本土江南小吃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沿着长江而下带来了口味独特的成都、武汉小吃,外加粤式小吃做工精美,众多小吃都在长三角汇聚。”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鑫曾对媒体表示,沙县小吃能够在长三角市场站稳脚跟,费了很大力气。
沙县小吃,本身就是不断融合和创新的产物。翻开沙县小吃的菜单,既有北方餐桌上常见的面条,也有南方人常吃的粉干和米线。至于极具闽南特色的芋饺、艾粿和糍粑嘛,自然也在其中。沙县地处闽中,历史上,沙县境内的居民,从中原地区南迁而来,北方汉民族的面食文化和南方闽越先民的米食文化在这里融汇,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手艺。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人多地少,沙县村民开始在周边城市以卖小吃谋生计,由此开启了沙县小吃逆袭成为国民美食顶流的开端。
为了发展小吃业,沙县下了大力气。当地曾有全国唯一以政府名义成立的“小吃办”。2000年,县领导亲自挂帅,同时大胆鼓励乡镇干部停薪留职带头经营小吃。最初,沙县小吃只是在福州、厦门等福建省内城市经营。但随着省内市场饱和,不满足小市场的沙县人,将目光瞄准了更广阔的天地。
“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这曾经是沙县小吃的宣传语。经济实惠的定位,为沙县小吃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走出福建省时,沙县小吃有三个方向:南下珠三角,北上长三角、北京及中部城市,漂洋过海在国外经营。
沙县小吃往南走是珠三角,当时东莞、广州、深圳有大量产业工人,对沙县小吃需求巨大,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广东成为沙县小吃的最大阵地。2001年,沙县在广东各大城市的店面达到 6000 多家。
往北走便是长三角,尽管长三角也是产业工人的聚集地,但沙县小吃在长三角,尤其是上海的征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江南本身就有非常多的特色小吃,沙县小吃知名度不够,很难进入当地主流餐饮市场。
2002年,为了打入长三角市场,敢拼敢闯的沙县人调整了沙县小吃过往经营策略——
当时沙县专门派团队去上海驻点,研究上海市场特征,包括消费人群结构、口味、本土小吃、市场推广手段等等,结合上海市场特征对沙县小吃进行了本土化创新,为此,沙县相关部门曾组织在上海城隍庙举办了两天的沙县小吃推介会,请了上海各界来参与品尝。经过两年摸索与经营,2004年,沙县小吃在上海的店面达到1000多家。在上海成功后,沙县小吃迅速在长三角各个城市开枝散叶,其规模迅速超过珠三角地区,成为沙县小吃最大市场。
征服了长三角人的胃口,沙县小吃江湖地位也由此奠定。
蒸饺的自动化生产,花生酱、炸酱等各类配料的集中供应,统一形象标识、服务,由中央厨房自动化生产原材料,为全国沙县小吃门店提供高质量保障的供应链,是沙县近年推动的革新。如今,长三角各地街头经常会看到升级后的沙县小吃门店,店内环境实现了标准化、流程化管理,干净整洁。
一个小吃店,已经富了一个县。现在,沙县小吃年营业额达500多亿元,全县外出经营小吃6万多人,辐射带动就业30万人以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