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1-16
“相”的本质是辅助。自秦汉到隋唐,宰相制度有一个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

丞相(也称宰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暴露出来。

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汉武帝之后,加强了皇权,抑制相权。汉武帝设立内外朝,皇帝开始靠身边的心腹办事机构控制相权。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丞相主民、太尉主军、御史大夫主法”。多相并存、三省出现。

至两晋时期,中书监、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职位。宋齐梁陈,又设立了侍中。魏晋以后门下省逐渐发展,侍中权柄尤重。隋朝废三公,以三省长官为相,称为“真宰相”。三省制度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逐渐形成的,到唐朝真正得以确立。

唐代的中枢机构中,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长官称尚书令,左、右仆射为之副。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其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