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明明有四个政权,为何却只有三个被人记住?

如题所述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无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历史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很多人是通过这本小说了解东汉末年历史的。

然而,小说终究是小说,为了突出魏蜀吴三国的斗争,罗贯中故意将东汉末年的第四国隐去,让读者误认为当时只有三国争霸。

实际上,在三国时代,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有完全自治权的政权与三国并存,它从190年就已经实质上独立了,比三国中的蜀汉(221年 -263年)立国还早,一直到238年才被灭国。

这个独立的政权大致包括今天的东北与辽东半岛一带,建立这个政权的人叫公孙度。

《三国演义》提到过一位公孙瓒。公孙瓒与公孙度都姓公孙,而且都是东北幽州人,只不过一个是辽西郡的,一个是辽东郡的。而且《三国志》将他们俩的传记放在了一块,因此常常有人将他们搞混。

比起公孙瓒来,公孙度的知名度不高,但他在辽东郡建立的政权,却比公孙瓒建立的政权持续了更长时间,传了三代人、四个君主。

依照《三国志》的记载,这个政权建立者开始时,它的所有官位都是董卓把持的东汉政府任命的,是“正统”政权。

公孙度本名叫做公孙豹,正是因为这个名字给了公孙度后来的好运。有时候不得不说,无巧不成书。

公孙豹的父亲叫公孙延,一生没有出仕。看到汉灵帝时期天下大乱,中原战祸频繁,公孙延带着家人全部搬迁到了玄菟郡(大致在现在的中朝边境处)。

多年过去,公孙豹长大。他对于政事很是热衷,就报名参加玄菟郡公务员的选拔。当时的玄菟郡太守也姓公孙,叫做公孙琙。

公孙琙也有一个儿子就叫做公孙豹,可惜十八岁的时候病死了。当公孙琙第一眼这个公孙豹,就心中一颤。眼前这个小伙子太像自己的儿子公孙豹了。仔细一问,公孙琙发现这个公孙豹竟然连出生年月都和自己的儿子一般无二。莫非此人是自己的儿子转世托身,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情呢?

从此之后,公孙琙对公孙豹特别关照,还自己拿出钱来,邀请名师教公孙豹读书,为公孙豹娶老婆,完全就当成自己亲儿子看待。

后来,朝廷允许各地长官推荐一些优秀人才参加朝廷的考核,公孙琙就推荐了公孙豹和另一位才子。公孙豹有着“干爹”公孙琙的罩着,自然轻松通过考核,成为尚书郎,顺利步入仕途。

在正式出仕时,公孙豹改换了名字,从此之后叫做公孙度。

公孙度在朝中混了几年,拼命结交权贵,巴结宦官,终于得到一个冀州刺史的要职。冀州乃是河北第一大州,刺史更是权力极大。

可惜,刺史的位置很是滚烫,不是一般人能做。公孙度有才不假,可毕竟是出身小吏,祖上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高官,自然让那些冀州的士大夫看不起。大家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没有后台的公孙度给拱走了。

罢官之后,公孙度带着许多金银,再次到朝廷跑官。可惜,朝中无人,就算是交得起买官的钱,也没人会收。

正在公孙度进退维谷的时候,汉献帝驾崩,宦官势力和大将军何进火拼,董卓捡了个便宜,控制了朝政。

董卓自封国相,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董卓下令征召全国知名人士担任各地太守。于是,像汉室宗亲刘虞、刘表等人纷纷得到重用。

公孙度名气不大,又非名门贵胄,本来没有资格。

然而,公孙度遇上了第二位贵人——徐荣。

徐荣也是玄菟郡人,曾经追随董卓南征北战,官拜中郎。

公孙度与徐荣两人虽然年岁有差,但脾气相投。

徐荣此时在董卓身边很受重用——当年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荥阳之战中,徐荣把曹操打的屁滚尿流。

关键时刻,老乡徐荣帮公孙度说了许多好话,帮公孙度谋了一个好差事;他推荐公孙度做了辽东太守,郡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到辽东郡担任太守。

公孙琙帮助公孙度进入官场,徐荣帮助公孙度得到辽东太守这个美差。


然而,要长霸辽东,就必须靠公孙度自己的真本事了。

公孙度没有像中国历代多数的“好官”一样,兴修学校,推行礼义,以道德教化感染百姓。之前冀州的教训让公孙度明白,只有铁腕政策,才能让那些一味讲究门第身份的士大夫清醒。

果然,公孙度一上任,就有许多人聚集起来,评议公孙度乃是小吏出身,身份卑微,对公孙度颁布的许多法令阳奉阴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9
是因为历史上对这三个人的认可度最高,而且他们三个人占据了三国时期的大部分事件,很多事情都是围绕他们三个人发生的。
第2个回答  2020-12-19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三个人做出的贡献非常的巨大,还有就是他们本来就是一些政治手腕强硬,领导才能卓越的人所导致的结果。
第3个回答  2020-12-17
因为另一个政权被灭的实在是太早了。他在三国早期的时候就被曹操灭掉,所以说没有人关注。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