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源于哪个朝代,是谁建立的?

如题所述

源于隋朝、隋炀帝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一、简介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掌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二、发展概述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

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宋公元1086年,反变法派执政,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

南宋公元1129年,又实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时或省并,如公元1129年以礼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职方,还省并若干寺监入六部。

公元1163年,又进一步省并六部下属诸司,如以司封兼司勋,礼部兼祠部,兵部兼驾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辽代南面官系统中,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尚书省。

元、明为中书省。明1380年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扩展资料

一、历史演变

1、秦朝

秦朝在少府下设尚书,主管典籍,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2、汉朝

汉武帝夺外朝(以丞相为主的正式的政府机关)权,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

以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二者来转达表章,沟通内外朝,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东汉时设置尚书台,长官称尚书令。但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所以另派大司马、太傅以录尚书事的名义秉政。

东汉末设侍中寺,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置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学识的士人充任,为一时清选。

3、魏晋南北朝

三国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

按: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机关,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

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置中书监、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侍的权力逐渐扩大。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

二、隋炀帝的故事

楼台牡丹

杨广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

后携众嫔妃、太监、宫去西苑游玩,登上玉凤楼,看到牡丹盛开,大家十分开心。

即命花师来见他命令花师栽12棵高株牡丹,要和楼台一般齐,每株着花至少3色,违命者斩。

众花师吓坏了,连连叩头求饶,杨广遂命全国各地花师来洛,群策群力攻克难关。各地花师闻讯,都推举当地技艺最高者前来洛阳。

其中有个花师家住山东曹州,擅长牡丹栽培。他分析牡丹的生长规律、习性与特点,想到牡丹是可以嫁接的。

就和其他花师一起搞试验,选择杏树、桃树、梨树、桑树、槐树等树种嫁接,但都失败了。最后,他们把牡丹嫁接在高高的香椿树上,结果成功了。

牡丹昂然怒放,高过了楼台,杨广看得清楚,不禁龙颜大悦,称其为“楼台牡丹”。

杨广论功行赏,要奖励花师,不料一个宦官贪功,硬说这“楼台牡丹”是他领头搞出来的,杨广不明就里,赏给这个宦官许多黄金和绸缎。

山东花师气愤极了,回家后发誓不再干这一行,培育楼台牡丹之技术失传,楼台牡丹随之绝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省六部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5
三省六部制雏形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北周,正式形成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如果问者您是中学生,那么这个答案就是
三省六部制形成在隋朝,完善在唐朝。
三省六部制并不是某一个人所提出的,而是渐渐形成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05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第3个回答  2017-12-30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   
三省六部制、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第4个回答  2019-10-18
很多汉人受到大汉族主义影响,往往故意掩盖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文化贡献。三省六部制度的建立就是典型。很多汉人史家都说三省六部制由隋朝建立。但是史书又清楚记载,是北周武帝全面汉化,恢复周朝六部制度,并把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分散的三省制度(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直接赋予六部长官职务,初步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后来隋唐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宋代改革政治制度,三省合一而以尚书省分管中书省与门下省,是独立省的开端。元朝继承宋代制度三省合一,但是以中书省为最高机构,并继承宋代的道路制度,在中书省下设置道路巡查机构即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于是唐宋道路变成了行省,赋予实权。这是省级行政区的开端。明朝企图废除元制,改行省为布政使司,简称使司或政司,但是民间还是依旧沉着行省,最后明代默认了行省。清朝照搬明政,布政使司还是叫行省,到中后期直接叫行省或省,并建立地方实权机构。具有实权与机构的国家一级行政区——省,最后正式形成。中华民国建立继承清朝制度,因为各省独立而继续建立省级行政区。因此,三省六部制度与行省制度,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实际建立的。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大汉族主义的汉族文人们就是要千方百计掩盖历史事实,把这些功劳都记在汉人王朝头上。这就是邵雍说的“以人观物昧于情”,违反了了邵雍主张的“以物观物明于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