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帝和加洛林文艺复兴的背景及原因

论文要用,如果有英文的更好

“加洛林文艺复兴”是发生在公元8世纪前后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也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这个文化现象的出现,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历史作用,同时也与当时的统治者查理大帝的文化政策密切相关。
      一
  查理大帝是欧洲中世纪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建时期的政治家,他不仅促进和巩固了西欧封建制度,而且在宗教文化政策上也有过很多建树。可以这样说,正是他的宗教文化政策,给后代欧洲的文化风貌奠定了基础。
  根据传记作家爱因哈德(Einhard)的描写,查理大帝大约生于742年,死于814年。他的晚年,仍然躯干伟壮,高约七尺,巨目炯炯,面赤色常常带着喜容,颇具胆略。他的私人生活虽然有不道德的地方,但恪守宗教礼节,对于传教和教会的学校,都具有深切的兴趣。“他虽然不能写作,但是懂得日耳曼语并且学着阅读拉丁文,他更十分羡慕别人的学问。总之,查理曼是一位伟大的组织者、行政者,真正的大政治家。”[1](P78-79)查理是于768年继他父亲矮子丕平之后承继大统的。在他上台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政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西欧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查理大帝功不可没。
  查理大帝一生最大的贡献一是武功;二是文治。先说武功。据史料记载,8世纪中叶,欧洲西北角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宫相矮子丕平得到教皇的支持,罢黜了有名无实的国王,成为加洛林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到了丕平之子查理统治全部法兰克王国之后,他开始对外扩张。经过旷日持久的反复征战,帝国的版图扩大到与西罗马帝国相差无几的广阔疆域。查理在位47年,曾经进行了55次对外的扩张战争,强迫被征服的民族信奉基督教。当时他所采取的手段非常残忍。公元780年,他在颁布的《萨克森敕令》中规定,信奉异教和不洗礼者处死;制造阴谋反对基督教,杀死主教或教士者处死;不向教会交纳什一税者处以罚金[2](P35-39)。不仅如此,查理大帝为了扶植基督教教会势力的发展,还将大量的土地与财物捐献给了教会,并强迫信众向教会“捐献”土地、房屋、财物等东西。查理大帝在位时,巴黎的圣热尔门德普雷修道院就已经拥有了987公顷的土地和2
788户依附农。而圣马丁修道院也拥有了81公顷的土地[3](P114)。美国历史学家汤普逊曾深刻指出:“有条件地把土地让给主教区和修道院的这一项惯例于墨洛温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到了加洛林时代,它就成了一个有组织而又有系统的制度,这制度的精髓按性质和倾向,都是封建式的。”[4](P299)
  为了得到教会势力的支持,查理大帝还积极向罗马教皇靠拢,并帮助教皇利奥三世复位。利奥三世复位后,为了对他报答,于800年为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称号。他还大力建立教会制度,设立教区,教区亦是行政区。这样,就为君权和教权的合流在组织上建立起了有效机制。正是在这种措施下,到8世纪下半叶,查理帝国共设有二十一个大主教区;八千多个乡村教区。由于教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基督教的影响日盛。
  再说文治。在他当政之时,基督教思想观念在高卢已经广泛传播,在教义、组织和制度方面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在这样的历史文化情形下,查理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基督教和基督教会具有重建封建制度所需要的一切。因为靠武力的征服只能扩大地盘,而精神和心理的征服才是长久的。因此,他大力推行基督教的思想文化统治。
  查理大帝一生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对教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鼓励和支持。他要通过对基督教思想的提倡和宗教教育的发展来统一民心,使基督教的传统与日耳曼民族的活力融为一体,使帝国同拜占庭、阿拉伯、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一样比肩而立。因此,他出台了一系列崭新的宗教思想文化政策。主要措施是以基督教思想的一统地位为核心,在基督教思想权威的统协下,大力兴办教育,倡导学术研究,鼓励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支持改革旧有的拉丁文字。他的目标正如阿尔古因所描绘的那样,他要在法兰克建立一个新雅典。这个新雅典要比旧的时代的希腊的雅典更加迷人,更加辉煌。在查理大帝看来,这个新的雅典的文化内核必须是基督教学说。因为蓬勃发展的基督教的思想将超过古代希腊罗马学院派的智慧,能够给新的中世纪的“雅典”带来宗教的辉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8
卡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与科学的复兴运动,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卡洛林(Carolin)一词,来自拉丁文Carolus,即查理(Charles)。
  当时的欧洲普遍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除了教士以外,几乎没有人会读书,而低级教士的水平也是很低的,同样缺乏教育。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查理曼大帝广纳欧洲的优秀学者来到帝国,恢复和兴办学校与图书馆,形成了文艺复兴的局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