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人格的形成?

如题所述

读《人格心理学》笔记004,第四章 人格成因

1遗传与生理因素

一、遗传与生理因素

(一)遗传因素

1、家族史或家谱法

是通过研究前代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在家系内后人身上的显现的频率,用以说明某种人格特征的遗传性和遗传形态。

2、双生子研究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其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研究多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差异来进行研究。

研究者认同同卵双生子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异卵双生子的差异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

3、收养研究、

研究在非亲生父母照料下成长的孩子,称为收养研究。这种研究提供了研究基因效应和环境另一条途径。这种研究可以比较被收养的孩子与其亲生父母之间的相似性,同样也可以比较被收养儿童与收养者之间的相似性。

4、选择性饲养

选择性饲养的实验研究多用动物来做,方法是选择具有某种特质的动物,予以控制性交配,然后从第二代中再选出具有该特质的动物,相互交配,如此继续繁衍数代,来考察其特质的遗传性。

5、早晚期行为差异的对比研究

是通过婴儿早期行为与长大后的行为差异来看遗传因素的作用的,研究指标有:观察0至1岁的笑的次数,出生数周哭的量,吸吮率,身体动作量。

6、体质差异研究

体质差异研究强调了身心关系,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人的身体特征与人格有关的观点。

(二)生理因素(该部份对内容见书中第57至61页)

1、生物化学

2、脑功能定位

根据以往研究,对遗传的作用可做出如下评价: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

3、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二者不存在“全或无”的情况。

2 家庭与早期经验

一、家庭成困

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庭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

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问题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

1、父母人格的影响力

孩子的人格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性所在,攻击行为通常得到的攻击反应,友好行为得到的是友好的回报。孩子的人格就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的。

权威型人格的父母对子女的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

放纵型人格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状态;

民主型人格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

2、家庭教养方式

利维对“过于保护型”研究中的,母亲在与子女的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孩子接触太多,不离孩子身边左右;

二是人为地延长孩子的“婴儿照顾期”,把长大了的孩子视为婴儿看待,喂饭并帮孩子穿衣;

三是禁止孩子的独立行为。

贝克描述了两种不同教养方式“温暖----敌意”与“限制----放纵”的交互作用,对于子女人格形成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二、早期童年经验

综合家庭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资料,得出以下结论:

1、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

2、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3 学校与社会文化

一、学校

1、教师的管理风格

2、同伴集体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三、社会文化

1、民族性格的差异

2、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历来就被人们认可,其作用可归纳如下: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4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一、交互作用理论与例证

二、遗传与环境的分离性研究原则

三、遗传率

四、遗传与环境作用大小的比较

学习思考:

1、这周工作比较心,学习这章的时间拖得有点长,有点概念前面掌握了,一过二两又有点忘了。看来学会时间管理是真的很重要。

2、本章第四节的内容(P75至78)对我来说比较难,也很生疏,后面的时间必须反复多看。

3、本着看完后掌握的学习原则,后面的课件内容,依然往前推进,对于不太懂的内容暂时放下,稍后再反复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