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陈与义翻译赏析

如题所述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雨晴》翻译

雨过云开,西南的江面清平湛蓝,一抹微云横卧江上小滩一动不动。
立在墙头的叽叽喳喳的鸟雀羽毛仍湿,楼外远处不时传来几声低沉的雷声。
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晴。
今夜这如此美妙的情境无人共享,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

赏析

这首七律描绘了酷暑雷雨过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感受雨后新凉的舒畅喜悦的心情。 [5] 

首联、颈联都描绘雨晴的景象,首联写天空。“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中“天缺西南”写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蓝,标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纤云不动”,写白云纹丝不动。“小滩横”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横在江面的小滩。这两句前四字都用白描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两个比喻前后照应,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富于立体感。 [2] 

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里,诗人的视线,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犹湿”,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下句,随“残雷”的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这一联,鹊能“语”又有“衣”,雷能“残”又有“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晌曲。

颈联“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用叙事抒发雨睛的喜悦。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尽取”、“急搜”、“微凉”、“稳睡”、“奇句”、“新晴”这六个带修饰语的词,使两个记事诗句具体可感。“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报”字写人对自然的回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尾联“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两句仍叙事,事中有景,景中寓情。“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尽意”二字,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更赋予星河以生命,让它充分绽放光彩,也采报答雨后的新睛。

通观全诗,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弘的绚丽景观。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旱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

原文

雨晴

陈与义 〔宋代〕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注释

天缺:雨过云开,露出一角青天。
纤云:细云。此指夏日雨后的高卷云。
小滩:喻纤云。
语鹊:语鸥:喳喳叫的鸟鹊。
衣:比拟鸟鹊的羽毛。
残雷:即将消失的低沉的雷声。
供:提供。稳睡:安稳入睡。
报:回报,报答。
绝胜:非常美妙的情境。
星河:天上的银河。尽意:尽情。

作品出处:《简斋集》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历代点评

清朝诗词评论家贺裳评曰:陈简斋诗以趣胜,不知正其着魔处,然俊气自不可掩。如《雨晴》诗:“墙头雨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末平。”

现代作家鹏鸣评曰:在陈与义许多抒写日常生活睛怀的诗篇中,常常可以看到既新颖精巧,又显得自然清丽的特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赵齐平评曰:经历了北宋灭亡后,陈与义的诗学习杜甫,转变为风格雄浑沉郁声调浏亮;对仗着重上下句之间气脉的内在联系。《雨晴》是他前期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征。

创作背景

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陈与义担任了太学博士,受到了皇帝的器重,也许觉得自己可以施展才学,因而心情略有变化,面对夏末秋初,天气转晴,骤雨方歇,写下这首《雨晴》诗。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2

翻译: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雨过云开,西南的江面清平湛蓝,一抹微云横卧江上小滩一动不动。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立在墙头的叽叽喳喳的鸟雀羽毛仍湿,楼外远处不时传来几声低沉的雷声。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今夜这如此美妙的情境无人共享,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


赏析:

  这首七律描绘了酷暑雷雨过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感受雨后新凉的舒畅喜悦的心情。

  首联、颈联都描绘雨晴的景象,首联写天空。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中“天缺西南”写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蓝,标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纤云不动”,写白云纹丝不动。“小滩横”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横在江面的小滩。这两句前四字都用白描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两个比喻前后照应,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富于立体感。

   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里,诗人的视线,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犹湿”,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下句,随“残雷”的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这一联,鹊能“语”又有“衣”,雷能“残”又有“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晌曲。

  颈联用叙事抒发雨睛的喜悦。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尽取”、“急搜”、“微凉”、“稳睡”、“奇句”、“新晴”这六个带修饰语的词,使两个记事诗句具体可感。“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报”字写人对自然的回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尾联两句仍叙事,事中有景,景中寓情。

  “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尽意”二字,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更赋予星河以生命,让它充分绽放光彩,也采报答雨后的新睛。

  通观全诗,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弘的绚丽景观。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旱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


创作背景:

 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陈与义担任了太学博士,受到了皇帝的器重,也许觉得自己可以施展才学,因而心情略有变化,面对夏末秋初,天气转晴,骤雨方歇,写下这首《雨晴》诗。


作者介绍: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18

《雨晴》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当时作者担任了太学博士,受到了皇帝的器重,因而心情略有变化,面对夏末秋初,天气转晴,骤雨方歇,写下这首《雨晴》诗。这首七律描绘了酷暑雷雨过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感受雨后新凉的舒畅喜悦的心情。

雨晴陈与义翻译

雨过云开,西南的江面清平湛蓝,一抹微云横卧江上小滩一动不动。
立在墙头的叽叽喳喳的鸟雀羽毛仍湿,楼外远处不时传来几声低沉的雷声。
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晴。
今夜这如此美妙的情境无人共享,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

创作背景

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陈与义担任了太学博士,受到了皇帝的器重,也许觉得自己可以施展才学,因而心情略有变化,面对夏末秋初,天气转晴,骤雨方歇,写下这首《雨晴》诗。


雨晴陈与义赏析

暑热蒸腾的盛夏,只有一阵雷雨能送来惬意的凉爽,《雨晴》所写正是酷暑中雷雨过后诗人的爱憎,但其中的欣喜之情还是从“雨”、“晴”二字的连用中隐隐透露出来,为这首七律标明了情感的基调。 首联、颔联绘雨晴之景。“天缺西南”写浓灰的雨云已不能覆盖整个苍穹,天开了,西南方的天宇露出了蔚蓝,空中这“缺”出的一隅,首先表示出“晴”。“江面清”三字并非写雨后的江面,而是以江面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一角的晴明之色。

下句绘景,紧承上句,“纤云不动”写一隅蓝天挂着一抹淡淡白云,它似乎凝固在那里,纹丝不动。“小滩横”三字也不是写水中沙滩,而是承接“江面清”的又一比喻,一抹微云如同横在江面的一片小滩。首联写天空,两句前四字都是白描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是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而两个比喻紧紧承接,前后照应,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又富立体感。颔联二句,诗人的视线由墙头的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而其落笔也自然地由绘型兼及绘声了。鹊叫声为画面平添生机,而那一身“犹湿”的羽毛,既写出雨后之晴,又传达了鹊的迫不及待的报晴之心,情态活泼可爱。下句,随着“残雷”的低响,诗人的视线又由近而远,落笔也由形声兼顾转而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似怀有不平之意,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这一联,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既成对比,又和谐一致,交织成急雨初晴时大自然的一首交响曲。鹊之能“语”有有“衣”,雷能“残”更负气,都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写声的诗句更富于生气。

诗人以拟人手法与情景对比抒发喜悦之情,读来甚为亲切。 颈联更以叙事抒发雨晴之喜。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更牵动诗中,跳动着一颗热爱自然美的诗心。睡意产生于先,诗情产生于后,但诗情胜过睡意,从而给人以积极之感。这一联用了六个带修饰语的词,“取”则“尽取”,“搜”则“急搜”,“凉”是“微凉”,“睡”是“稳睡”,“句”是“奇句”,“晴”是“新晴”,两个记事诗句因此十分具体可感。“供”与“报”字也不可忽略,“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报”(报答)字写出人对自然回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 尾联从眼前情景宕开,推想清冷的雨后夜晚,卧看深邃高远的夜空那耿耿的星河。“尽意”二字,不仅描绘了星河分外的清明澄澈,更赋星河以生命,让它充分施展那闪烁迷人的光彩,也来报答雨后的新晴。“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虽从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点化而来,却无小杜诗句的寂寞之感,而是兴致勃勃。“今宵”的最佳境界(“绝胜”),即使无人共赏,也要独自卧看天河里灿烂的星光。尾联两句虽仍是叙事,但事中有景,景中含情;事外有意,余味不尽,确乎是“篇终接浑茫”了。 

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八局,不着一个喜字,喜悦之情即蕴于写景叙事之中,饱含着耐人寻味的欢悦情绪。诗人写景善于捕捉变化中的瞬间,描绘出微妙多变的大自然,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 争喧的鹊噪,仅剩余威的残雷,都写得惟妙惟肖。全诗从空间的变化写到时间的推移,构成了多层次多侧面的丰富内涵。


作品原文

  雨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谁与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注释
天缺:雨过云开,露出一角青天。
纤云:细云。此指夏日雨后的高卷云。
小滩:喻纤云。
语鹊:语鸥:喳喳叫的鸟鹊。
衣:比拟鸟鹊的羽毛。
残雷:即将消失的低沉的雷声。
供:提供。稳睡:安稳入睡。
报:回报,报答。
绝胜:非常美妙的情境。
星河:天上的银河。尽意:尽情。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第3个回答  2022-08-23

【原文】:

雨晴

陈与义 〔宋代〕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译文】:

雨过云开,西南的江面清平湛蓝,一抹微云横卧江上小滩一动不动。

立在墙头的叽叽喳喳的鸟雀羽毛仍湿,楼外远处不时传来几声低沉的雷声。

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晴。

今夜这如此美妙的情境无人共享,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


【注释】:


天缺:雨过云开,露出一角青天。

纤云:细云。此指夏日雨后的高卷云。

小滩:喻纤云。

语鹊:语鸥:喳喳叫的鸟鹊。

衣:比拟鸟鹊的羽毛。

残雷:即将消失的低沉的雷声。

供:提供。稳睡:安稳入睡。

报:回报,报答。

绝胜:非常美妙的情境。

星河:天上的银河。尽意:尽情。


【赏析】:



  这首七律描绘了酷暑雷雨过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感受雨后新凉的舒畅喜悦的心情。


  首联、颈联都描绘雨晴的景象,首联写天空。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中“天缺西南”写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蓝,标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纤云不动”,写白云纹丝不动。“小滩横”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横在江面的小滩。这两句前四字都用白描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两个比喻前后照应,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富于立体感。


   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里,诗人的视线,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犹湿”,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下句,随“残雷”的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这一联,鹊能“语”又有“衣”,雷能“残”又有“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晌曲。


  颈联用叙事抒发雨睛的喜悦。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尽取”、“急搜”、“微凉”、“稳睡”、“奇句”、“新晴”这六个带修饰语的词,使两个记事诗句具体可感。“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报”字写人对自然的回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尾联两句仍叙事,事中有景,景中寓情。


  “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尽意”二字,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更赋予星河以生命,让它充分绽放光彩,也采报答雨后的新睛。


  通观全诗,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弘的绚丽景观。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旱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


【创作背景】:



  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陈与义担任了太学博士,受到了皇帝的器重,也许觉得自己可以施展才学,因而心情略有变化,面对夏末秋初,天气转晴,骤雨方歇,写下这首《雨晴》诗。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第4个回答  2022-08-15

《雨晴》陈与义的全文翻译和赏析如下:

作品翻译:

西南方露出蔚蓝色天空映照江面清澄,一如横卧江上小滩蓝天上有一抹微云。

喜鹊飞立墙头欢叫羽毛依然浇湿,楼外远处还不断传来残余的雷声。

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晴。

这么迷人夜晚可惜无人来共同享受,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


作品赏析:

这首七律描绘了酷暑雷雨过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感受雨后新凉的舒畅喜悦的心情。

首联、颈联都描绘雨晴的景象,首联写天空。“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中“天缺西南”写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蓝,标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纤云不动”,写白云纹丝不动。“小滩横”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横在江面的小滩。这两句前四字都用白描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两个比喻前后照应,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富于立体感。

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里,诗人的视线,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犹湿”,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下句,随“残雷”的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这一联,鹊能“语”又有“衣”,雷能“残”又有“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晌曲。

颈联“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用叙事抒发雨睛的喜悦。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尽取”、“急搜”、“微凉”、“稳睡”、“奇句”、“新晴”这六个带修饰语的词,使两个记事诗句具体可感。“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报”字写人对自然的回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尾联“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两句仍叙事,事中有景,景中寓情。“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尽意”二字,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更赋予星河以生命,让它充分绽放光彩,也采报答雨后的新睛。

通观全诗,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弘的绚丽景观。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旱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


作品原文:

《雨晴》陈与义 〔宋代〕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词句注释:

①天缺:雨过云开,露出一角青天。

②纤云:细云。此指夏日雨后的高卷云。

③小滩:喻纤云。

④语鹊:语鸥:喳喳叫的鸟鹊。

⑤衣:比拟鸟鹊的羽毛。

⑥残雷:即将消失的低沉的雷声。

⑦供:提供。稳睡:安稳入睡。

⑧报:回报,报答。

⑨绝胜:非常美妙的情境。

⑩星河:天上的银河。尽意:尽情。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诗词成就:

陈与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诗词方面。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宋书》本传说他的诗词“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渊明)、谢(灵运、胱)、韦(应物)、柳(永)之间”。他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他是专学杜甫的,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他还特别推崇苏轼和黄庭坚、陈师道,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能参合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所以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的成就较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诗人还写了不少怀念故乡洛阳的作品,如《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虞美人》是写虽然到了春天(“又东风”),洛阳的桃花未必开得和往年一样红妍。其原因是被战乱践踏得连花儿也一改旧时的俏容,给洛阳蒙上一层耻辱的阴影。《临江仙》是写在洛阳午桥相约饮酒,在座的都是同学少年,英雄豪杰。当时陈与义才二十多岁,金榜题名(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又二十多年过去了,简直像一场恶梦,虽然还活在世上,确实叫人日日夜夜提心吊胆,担惊害怕。其原因又是朝纲败坏,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所造成的。再如《法驾导引》中的“归路碧迢迢”。《点绛唇》(紫阳寒食)中的“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木兰花慢》中的“北归人未老,喜依旧,著南冠”。等等都是写对故乡的怀念。归途遥远,又一定是杂草丛生,无路可寻,欲归而不可得。即是回去,由于长期在外难解乡音,父老子弟们对我会是什么看法呢?年龄不算大(逝世时才四十九岁),依然喜爱北方衣着,无不流露出怀恋故乡之情,任何一个羁旅它乡的人读了都会产生共鸣。


创作背景:

宣和五年(1123)陈与义担任了太学博士,受到了皇帝的器重,也许觉得自己可以施展才学,因而心情略有变化,面对夏末秋初,天气转晴,骤雨方歇,写下这首《雨晴》诗。

表达主题:

《雨晴》由宋代诗人陈与义于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所作,通过描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表现诗人一时欣喜的情感。

名家点评:

    清朝诗词评论家贺裳评曰:陈简斋诗以趣胜,不知正其着魔处,然俊气自不可掩。如《雨晴》诗:“墙头雨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末平。”

    现代作家鹏鸣评曰:在陈与义许多抒写日常生活睛怀的诗篇中,常常可以看到既新颖精巧,又显得自然清丽的特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赵齐平评曰:经历了北宋灭亡后,陈与义的诗学习杜甫,转变为风格雄浑沉郁声调浏亮;对仗着重上下句之间气脉的内在联系。《雨晴》是他前期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