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撤出人民教科书是时代进步还是历史的淡化

如题所述

近日,有报道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当中,去年还存在的唯一一篇鲁迅的作品——散文诗《风筝》被删除。其余多个版本的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记者调查发现:莱芜、烟台、威海、淄博,以及济宁、泰安、青岛部分县市实行义务教育五四制的学校均使用的鲁教版语文教材,该版本并未改版,鲁迅文章得以保留。(2013/09/03齐鲁晚报)
搜狐网上一标题——中学课本鲁迅文章又减 教师:与主旋律不一致。
此文引自齐鲁晚报,其上标题为:初中语文课本鲁迅文章大撤退?
不同标题,相同意味。
搜狐网的“又”,齐鲁晚报的“?”,正契合了很多人对鲁迅文章被频频踢出语文教材的不解与惋惜。
我猜想,齐鲁晚报写作此文的记者与搜狐网上引用此文的编辑,当年应该都是深受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鲁迅文章所害的,应该是恨不得把那几篇课文从语文书上扯掉的,应该是觉得其实连授课老师也根本不懂一顿乱讲的——亦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我,无法理解为何要把这种比古文更让人头痛的文章放在教科书里,而且,一放就是那么多篇,年年都学,期期不落。
以上种种,实在无法作为不解和惋惜的理由。当年痛恨的课文与作者,被放逐出了教科书,自己的儿女们不必再受自己受过的那种痛苦,难道不是很痛快的事吗?难道不该举杯同庆,浮一大白吗?
当年痛恨的,居然是如今挚爱的——用“人是奇怪的生物”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自然是解释得通的。可未免又觉太过于取巧。
其实,如想通了一个道理,我们大可无需为这样的事情纠结。
塞那么多,是编书者的需要;将之拿掉,亦是编书者的需要。正如很多人由痛恨渐变为惋惜,只因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要人帮我代言愁,把我的代言人拿掉,还真有点急的成长过程——用咱从小学到的,便是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化的——鲁迅从多到少甚或至于无,也是编书者认识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他们当时与现时的需要。
所谓语文教科书,从来不止传授语言文字知识那样单纯,它是在灌输他们希望你有的,使你变成希望的那样的思维的人。如果你因失去鲁迅而感到难过,那只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怀念鲁迅,书店大把。(屏山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