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防治网络谣言?

如题所述

应该说,很多人都听说过“可乐杀jing”“草莓加了膨大剂”“柑橘打了甜蜜素”“西瓜注射红药水”“紫菜撕不破还有腥臭味就是塑料做的”等传言。虽然这些说法已经被权威媒体证明为谣言,但仍然有很多人对上述辟谣持怀疑态度,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对被造谣产品持怀疑态度。由此导致相关商品大量滞销,涉事商家损失惨重。因此,必须正视互联网语境下谣言的危害性,摒弃传统辟谣方法,以互联网思维降低谣言危害性。 

自媒体时代,人们动动手指,翻看一下手机中的微信、微博、朋友圈便可获取信息。而由于标题耸人听闻、蛊惑性强,内容有“科普性”,加之受“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传播规律影响,很多谣言通过自媒体呈裂变式。但辟谣和索赔却面临着周期长、认定难、赔偿低、执行难的尴尬,对行业发展和品牌成长显然不利。 

因而,在保护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同时,还应注重对相关商家的保护,严厉打击恶意造谣、诋毁商家信誉的行为。抹黑一种事物非常容易,甚至不需要科学依据,只要说坏话就行,而恢复被抹黑事物的清白则难上加难,需要多种技术手段乃至专家论证来辟谣。 

同时,必须建立谁造谣谁辟谣、谁传谣谁辟谣的责任机制。对于经查证属实的造谣者,除追究其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外,还应要求其通过原造谣、传谣渠道进行辟谣,而对于传谣者,应要求其通过原传谣途径进行辟谣。譬如,某个微博或公众号发布了谣言或转发了谣言,那么其就应通过原微博或公众号发布或转发致歉和辟谣内容,甚至成倍地发布或转发。要求互联网平台承担监测和督促职责,这在互联网条件下应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互联网在辟谣机制的积极作用,让辟谣内容的覆盖范围大于谣言的传播范围,进而更有力地维护正当行业和品牌的形象和信誉,避免被谣言围猎。

提醒大家不要随便转发一些东西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7
提高警惕,预防为主;
不随信谣,减少上当!
第2个回答  2017-10-27
不可能防止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