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叠纪,寒武纪,白垩纪,侏罗纪等顺序是?

我想知道这些周期的顺序,还有每个周期的情况简介。

元古宙

前寒武纪 570百万年前

前寒武纪开始于大约45亿年前的地球形成时期,结束于约5亿4200万年前——大量肉眼可见的硬壳动物诞生之时。 尽管早在30多亿年前生物就已经出现,但其进化却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主要是是些低等的菌藻类植物。

古生代

寒武纪 前期:564—535 中期:535—515 后期:515—500

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

奥陶纪 500—436

奥陶纪是历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世界许多地区都广泛分布有海相地层。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和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志留纪 436—409

志留纪地层在世界分布较广,浅海沉积在亚、欧、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及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非洲、南极洲大部分为陆地。志留纪的无脊椎动物,与奥陶纪生物关系密切,许多种类在经历奥陶纪末灭绝事件后,进入一个新的复苏阶段。

泥盆纪前期:409—389 中期:389—378 后期:378—360

泥盆纪早期裸蕨类繁荣。中期后,腕足类和珊瑚发育、原始菊石、昆虫出现。晚期原始两栖类、迷齿类出现,蕨类植物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无颌类趋于灭绝。 年代:4.05亿年前—3.5亿年前。泥盆纪晚期,两栖动物出现。从泥盆纪开始,地球又开始发生了海西运动。因此,泥盆纪时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古地理面貌与早古生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在泥盆纪里蕨类植物繁盛,昆虫和两栖类兴起。

石炭纪 前期:360—335 后期:335—284

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石炭纪是地壳运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着极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气候分异现象又十分明显,北方古大陆为温暖潮湿的聚煤区,冈瓦纳大陆却为寒冷大陆冰川沉积环境。气候分带导致了动、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

中生代

三叠纪 前期:242—237 中期:237—229 后期:229—208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当今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六放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乌龟——原颚龟也出现在三叠纪晚期。第一批鱼龙出现了。

侏罗纪 前期—中期:208—159 后期:159—140

整个侏罗纪时期,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劳亚大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

白垩纪 前期:140—94 后期:94—64

这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被子植物也出现于此时期。

扩展资料

地质纪元的划分,往往是以影响全球环境的大型灾变事件作为分水岭的。科学有个原则,叫如无必要毋增实体。之所以要在全新世之上再划出一个人类世代,是因为科学家认为,我们人类很可能便是下一场地球灾难的制造者,我们或许已经亲手开启了46亿年来第六次大绝灭的潘多拉魔盒。

在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中,“地质年代”观念的出现,要比人类真正掌握测定远古物质年龄的技术,要久远得多。今天人们测定绝对年龄的所有理论基础,都不外乎是那条简单的卢瑟福-索迪衰变定律,可哪怕是这样一条对原子核内部的基本认识,也不外乎是二十世纪初才被人类意识到的“新东西”。

在此之前,人们压根不知道原子核内部的秘密,更不用说通过原子核的衰变速率来推算它们寄主物质的精确年龄了。虽然长久以来的人们连一块普通石头的年龄都无从知晓,但一种朴素的自然观还是根植在了人类的意识中,那就是,地表上随处可见的普通岩层,似乎是在悠远时光中残留至今的地球遗迹。

它们构成起伏的山峦、构成崎岖的海岸线,构成陡峭的障壁和突兀的山崖……在这些史前的遗迹中,还常常能发现一些与今日生灵外貌迥然不同的未知生物遗骸。到了十七、十八世纪,随着科学革命在各学科全方位铺开,对地球历史的认知也和其他学科门类一样,开始陆续纳入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轨道。

在那个无从获知岩石精确年龄的年代,人们所做的一切尝试,都只能朝着这么一个看上去很折衷的终点前进,那便是理出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顺序。你是哪年出生的我不管,但我至少知道你比我大,人们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十七世纪,丹麦医生尼古拉斯·斯坦诺(Nicolas Steno)提出了著名的地层三定律,为地层年代学的诞生打下原点性的基础。它的第一条是:在不受扰动的情况下原始地层永远是水平堆叠的,是为“原始水平性定律”;第二条,在这些叠覆的地层中,下部地层的年龄一定要比上部的老,是为“地层层序律”;其三,地层是沉积环境的产物,纵向上不间断的沉积地层,表征着横向上不间断的沉积环境,是为“原始连续性定律”。

这三大定律虽然简单直观,甚至用“原始水平;上新下老;侧向连续”这短短的十二个字就能完全概括,但对那些试图梳理地层间新老关系的人们来说,却无疑是一套指导性的逻辑出发点。

正好,那个时代赶上了另一场地质学大混战——著名的水火之争。斯坦诺的地层三定律,与水成论(Neptunism,也就是后来沉积学的雏形)的核心理论框架,即“一切岩石皆形成于水体中的沉积作用”可谓完美洽合,因此得到了它的旗手A. G. 魏纳(A. G. Werner)的积极响应。魏氏率先做了一个尝试,将地球上地质演化史划归为四个纪元,分别对应着四次“大洪水”的冲积事件。他命起名字来倒是很直接,分别叫做第一纪、第二纪、第三纪和第四纪。

自然,这样的划分方案更多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除了魏纳们实际接触过的地区之外,在任何其他地方随便指一套地层,可能都没人能判断出这到底是他所说的哪个纪的东西。三定律固然很直观,但它终归有一个潜台词,只适用于在空间里上下叠置关系非常连续的地层。还原到实际情况中,地层在区域上的出露其实是高度不连续的。

真正克服这个问题,还是要得益于古生物学的突飞猛进。对化石认知的进步,最终催生了地层学的核心方法论:地层对比(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一如其字面意义,地层对比的本质便是“在不同地层间建立相关性联系”。

如果有一种化石在两地都只有某一层才发育,而它的上下层中都找不到的话,两地的地层间就有了较强的相关性,从而可以被划归为同一时代下的产物。就这样,在地层对比的思维下,只要人们扩大考察地区,就可以慢慢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地层演化脉络了。

地层三定律和广泛的相对年代学调研,其实反过来也促进了古生物学乃至生物学的发展——在地层上新下老的逻辑下,人们开始认识到,三叶虫生活的古生代要比恐龙生活的中生代要早得多,而一个有鱼龙的地层,怎么也不应该是新生代的剑齿虎该出现的地方。就这样,在一步步的尝试中,一个越来越精细、连续性越来越好的地层关系框架,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在二叠纪末消失。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一定形成于这一时间范围内。图片:Système silurien du centre de la Bohême by Barrande

人新世(Anthropocene)在词源上继承了新生代已有的七个世的命名方法,皆以“新”(-cene, ‘recent’)作为词根。一如上述,在2004年之后,人们对新生代实行了三分法,将其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这三个纪又可以再次细分为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在传统的方案里,全新世是指11700年以来至今的全部时期,而人新世则被定义为全新世之后的下一个世代,字如其名,意味着“人类的最新时代,Human Recent”。

抛开人新世不说,传统视野下最新地质时期——全新世,好歹也是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算起的。在常规认识中,作为一个地质年代单元,最起码也得“上万”,这是个最基本的跨度要求。那么,人新世的开端,又究竟按什么时候算?从人类学会钻木取火?还是从农耕代替狩猎?城市的出现吗?不,都不是。这次是字面意义的“人新不古”。

目前来看,学界一共形成两种相对主流的划分声音,一种声音认为起点应该划在公元1610年——瞧,别说老了,甚至是人文意义上现代(Modernus)的开端;另一种声音则“更加现代”,认为人新世开始于1964年——这样一来,我们身边随便一个人很可能就会“出生在上一个地质年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地质年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2
寒武纪(Cambrian)
寒武纪是在地质时间上约为五亿五百万至五亿四千万年前古生代初期的一段地质时间。它可区分为三个时期:始寒武纪(五亿四千万至五亿七千万年前)、中寒武纪(五亿两千三百万至五亿四千万年前)、以及后寒武纪(伍亿五百万至五亿两千三百万年前)。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分为早二叠世, 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拼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侏罗纪( 距今约2.08亿年~距今1.44亿年,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时代) 属于中生代中期。中生代第二个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侏罗系,位于三叠系之下、白垩系之上。超级陆块盘古大陆此时真正开始分裂。大陆地壳上的缝生成了大西洋。非洲开始从南美洲裂开,而印度则准备移向亚洲。

  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陆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海生的菊石、双壳类、箭石仍为重要成员,六射珊瑚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变化很小。棘皮动物的海胆自侏罗纪开始占据了重要地位。

  侏罗纪时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槽齿类绝灭,海生的幻龙类也绝灭了。恐龙的进化类型——鸟臀类的四个主要类型中有两个繁盛于侏罗纪,飞行的爬行动物第一次滑翔于天空之中。鸟类首次出现,这是动物生命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一。恐龙的另一类型——蜥臀类在侏罗纪有两类最为繁盛:一类是食肉的恐龙,另一类是笨重的植食恐龙。海生的爬行类中主要是鱼龙及蛇颈龙,它们成为海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成员。

  三叠纪晚期出现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已濒于绝灭。早侏罗世新产生了哺乳动物的另一些早期类型——多瘤齿兽类,它被认为是植食的类型,至新生代早期绝灭。而中侏罗世出现的古兽类一般被认为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

  软骨硬鳞鱼类在侏罗纪已开始衰退,被全骨鱼代替。发现于三叠纪的最早的真骨鱼类到了侏罗纪晚期才有了较大发展,数量增多,但种类较少。

  侏罗纪的菊石更为进化,主要表现在缝合线的复杂化上,壳饰和壳形也日趋多样化,可能是菊石为适应不同海洋环境及多种生活方式所致。侏罗纪的海相双壳类很丰富,非海相双壳类也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在陆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极盛期。苏铁类和银杏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松柏类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 距今1.37亿年~距今6700万年)白垩纪初期为九千七百万年至一亿四千四百万年前,白垩纪後期从六千五百万年至九千七百万年前。(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由极盛走向衰灭)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 中生代最后的一个纪。白垩纪(Cretaceus 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始于距今1.37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其间经历了7000万年。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位于侏罗纪之上、新生界之下。白垩纪是中生代地球表面受淹没程度最大的时期,在此期间北半球广泛沉积了白垩层,1822年比利时学者J.B.J.奥马利达鲁瓦将其命名为白垩系。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02
【地质年代】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 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 500万年前,结束于2 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 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3个回答  2013-07-02
寒武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给分哈)
第4个回答  2013-07-02
二叠纪,侏罗纪,寒武纪,白垩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