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印章该怎么盖?纯干货分享!

如题所述

一、篆刻艺术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

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

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

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

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

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

“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

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

”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

“印信”。

二、印章的种类及用途

(一)姓名章

1.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

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

2.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

,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3.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

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

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

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阳文~阴文

左边的是阳文,右边的是阴文。所谓阳文就是字在石头上

是凸出来的,阴字则反之。

(二)闲章

闲章为布局章,又可分为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

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

、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

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

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这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2.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3.压角章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

角的称“押角”。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

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4.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

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

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三)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

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

,皆用于御藏书画。后来鉴藏名称颇多,

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

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

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千里江山图》上的鉴藏章

《浮玉山居图》上的鉴藏章

三、盖章注意事项

1.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

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

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

2.数量宜少

印章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

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

主。

3.位置恰当

钤印是一件作品完成的最后一道程序位置合适了则锦上添花,位置

不合适时将破坏通篇的效果。

4.轻重权衡

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较轻,白文印份量较重。墨色淡雅之作

,宜钤朱文印,保持两者和谐一致;墨色浓重之作,宜钤白文印、

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产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

品钤用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

有变化,又协调一致

5.风格一致

印章的风格,应与作品的书体,风格相协调一致。如单刀直入的急

就印章,不宜钤盖在工整秀丽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书法作品

,不宜钤盖娟秀工丽的铁线印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