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机第一次充电要充多久

如题所述

3C数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30

很多朋友购买手机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手机充电,那么新手机第一次充电多长时间比较好?是否需要像以前那样需要三次长时间充满12小时呢?下面就为您详细介绍一下吧。


1、第一次购买手机之后充电无需充电太长时间,只需要充满手机电池即可,这是由于目前手机已经采用锂电池,这种电池的记忆效应极弱,不会由于没完全充满电导致电池容量的减少;

2、切忌首次充电的时候长时间充电,并反复充电,这样并不会激活电池,这种做法是针对以前镍电池(如镍镉和镍氢),这是由于这种老式电池拥有记忆效应,如果没有充满电很容易就会导致电池的容量下降;

3、如果现在的锂电池依旧使用这种方法容易对电池造成可能导致电池内压升高、电池变形,反而会出现危险,甚至是会导致爆炸的出现;

4、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建议使用原装的充电器或者是符合充电功率的充电器进行充电,或者使用正牌做工扎实的充电器进行充电,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以上就是关于新买手机第一次充电需要多少时间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华为Mate50 Pro曲面旗舰手机

¥6799

苹果 AirPods Pro 2代

¥1699

索尼65英寸4K HDR专业游戏电视

¥7499

惠普战66五代15.6英寸轻薄本

¥4399

第2个回答  2020-05-23

新电池第一次充电,只需充满即可,建议使用原装电池,原装充电器,不要等到电池电量过低时再充电,建议随用随充,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现在的电池基本告别过去的记忆型电池,第一次充电,不需要充放电处理,充电时最好是关机状态下进行,避免边充电边玩或者使用手机,以免意外事件发生产生对人的伤害,避免电量完全使用干净后再充电,这样容易造成电池不可逆的损坏。

扩展资料

手机充电注意事项

1、充电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会严重影响电池寿命和增加发生危险的几率。

2、尽量使用原配充电器充电,万能充电流不稳定且质量良莠不齐,容易造成危险。

3、频繁的浅度充电有助于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锂电池讲究少食多餐,对于它来说,这种充电方式是最适宜的,对电池使用最好。

4、充满电后不拔掉电源,会让电池一直保持满电状态,虽然不会爆炸,但是也会加快电池容量的损失速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2
  对于手机电池的“激活”问题,众多的说法是:前三次充电时间一定要超过12小时,以便激活电池。这种说法是受到以前镍氢电池的误导,手机在出厂前均已激活老化,用户在使用时无需进行激活,也不要进行12小时的超长时间充电。按照手机说明书上介绍的充电方法进行充电是最标准的。

  补充

  此外,锂电池的手机或充电器在电池充满后都会自动停充,并不存在镍电充电器所谓的持续10几小时的“涓流”充电。也就是说,如果你的锂电池在充满后,放在充电器上也是白充。而我们谁都无法保证电池的充放电保护电路的特性永不变化和质量的万无一失,所以你的电池将长期处在危险的边缘徘徊。

  技巧/方法

  1

  新电池头三次先用至低电告警,再配合原装直充在手机开机充电到满,然后继续保持充电约1小时。

  2

  日常使用中,电池充满就好,要避免继续长时间充电, 建议用到告警就好,万一用到关机,电池应尽快充电。

  3

  尽量避免睡前充电,因为睡前充电的时间都较长,而且夜间电压不稳定,许多地方的夜间电压都比较高并且波动大,对电池的影响较大。

  4

  一般手机的电池可随充、随用、随停。循环寿命是指全充全放次数,部分充放电可理解为几分之一次寿命。电池使用的关键:电池充满,可加充电20分钟-半小时以达到饱和,但一定要避免充满后长时间充电。

  注意事项

  锂电池的手机或充电器在电池充满后都会自动停充,并不存在镍电充电器所谓的持续10几小时的“涓流”充电。也就是说,如果你的锂电池在充满后,放在充电器上也是白充。而我们谁都无法保证电池的充放电保护电路的特性永不变化和质量的万无一失,所以你的电池将长期处在危险的边缘徘徊。这也是我们反对长充电的另一个理由。

  此外在对某些手机上,充电超过一定的时间后,如果不去取下充电器,这时系统不仅不停止充电,还将开始放电-充电循环。也许这种做法的厂商自有其目的,但显然对电池和手机/充电器的寿命而言是不利的。同时,长充电需要很长的时间,往往需要在夜间进行,而以我国电网的情况看,许多地方夜间的电压都比较高,而且波动较大。前面已经说过,锂电池是很娇贵的,它比镍电在充放电方面耐波动的能力差得多,于是这又带来附加的危险。

  此外,不可忽视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锂电池同样也不适合过放电,过放电对锂电池同样也很不利。
望采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04-29
新手机,使用时应注意

  1.如何为新电池充电

  在使用锂电池中应注意的是,电池放置一段时间后则进入休眠状态,此时容量低于正常值,使用时间亦随之缩短。但锂电池很容易“激活”,只要经过3—5次正常的充放电循环就可 激活 电池,恢复正常容量。由于锂电池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几乎没有记忆效应 。因此用户手机中的新锂电池在激活过程中,是不需要特别的方法和设备的。不仅理论上是如此,从我自己的实践来看,从一开始就采用标准方法充电这种“自然激活”方式是最好的。

  对于锂电池的“激活”问题,众多的说法是:充电时间一定要超过12小时,反复做三次,以便“激活”电池。这种“前三次充电要充12小时以上”的说法,明显是从镍电池(如镍镉和镍氢)延续下来的说法。所以这种说法,可以说一开始就是误传。锂电池和镍电池的充放电特性有非常大的区别,而且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大家,我所查阅过的所有严肃的正式技术资料都强调过充和过放电会对锂电池、特别是液体锂离子电池造成巨大的伤害。因而充电最好按照标准时间和标准方法充电,特别是不要进行超过12个小时的超长充电。通常,手机说明书上介绍的充电方法,就是适合该手机的标准充电方法。

  此外,锂电池的手机或充电器在电池充满后都会自动停充,并不存在镍电充电器所谓的持续10几小时的“涓流”充电。也就是说,如果你的锂电池在充满后,放在充电器上也是白充。而我们谁都无法保证电池的充放电保护电路的特性永不变化和质量的万无一失,所以你的电池将长期处在危险的边缘徘徊。这也是我们反对长充电的另一个理由。

  此外在对某些手机上,充电超过一定的时间后,如果不去取下充电器,这时系统不仅不停止充电,还将开始放电-充电循环。也许这种做法的厂商自有其目的,但显然对电池和手机/充电器的寿命而言是不利的。同时,长充电需要很长的时间,往往需要在夜间进行,而以我国电网的情况看,许多地方夜间的电压都比较高,而且波动较大。前面已经说过,锂电池是很娇贵的,它比镍电在充放电方面耐波动的能力差得多,于是这又带来附加的危险。

  此外,不可忽视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锂电池同样也不适合过放电,过放电对锂电池同样也很不利。这就引出下面的问题。

  2.正常使用中应该何时开始充电

  在我们的论坛上,经常可以见到这种说法,因为充放电的次数是有限的,所以应该将手机电池的电尽可能用光再充电。但是我找到一个关于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循环的实验表,关于循环寿命的数据列出如下:

  循环寿命 (10%DOD):>1000次

  循环寿命 (100%DOD):>200次

  其中DOD是放电深度的英文缩写。从表中可见,可充电次数和放电深度有关,10%DOD时的循环寿命要比100%DOD的要长很多。当然如果折合到实际充电的相对总容量:10%*1000=100,100%*200=200,后者的完全充放电还是要比较好一些,但前面网友的那个说法要做一些修正:在正常情况下,你应该有保留地按照电池剩余电量用完再充的原则充电,但假如你的电池在你预计第2天不可能坚持整个白天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开始充电,当然你如果愿意背着充电器到办公室又当别论。

  而你需要充电以应付预计即将到来的会导致通讯繁忙的重要事件的时候,即使在电池尚有很多余电时,那么你也只管提前充电,因为你并没有真正损失“1”次充电循环寿命,也就是“0.x”次而已,而且往往这个x会很小。

  电池剩余电量用完再充的原则并不是要你走向极端。和长充电一样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就是“尽量把手机电池的电量用完,最好用到自动关机”。这种做法其实只是镍电池上的做法,目的是避免 记忆效应 发生,不幸的是它也在锂电池上流传之今。曾经有人因为手机电池电量过低的警告出现后,仍然不充电继续使用一直用到自动关机的例子。结果这个例子中的手机在后来的充电及开机中均无反应,不得不送客服检修。这其实就是由于电池因过度放电而导致电压过低,以至于不具备正常的充电和开机条件造成的。

  3.对锂电池手机的正确做法

  归结起来,我对锂电池手机在使用中的充放电问题最重要的提示是:

  1、按照标准的时间和程序充电,即使是前三次也要如此进行;

  2、当出现手机电量过低提示时,应该尽量及时开始充电;

  3、锂电池的激活并不需要特别的方法,在手机正常使用中锂电池会自然激活。如果你执意要用流传的“前三次12小时长充电激活”方法,实际上也不会有效果。

  因此,所有追求12小时超长充电和把锂电池手机用到自动关机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你以前是按照错误的说法做的,请你及时改正,也许为时还不晚。

  当然,在手机及充电器自身保护和控制电路质量良好的情况下,对锂电池的保护还是有相当保证的。所以对充电规则的理解才是重点,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可以做出某种让步的。比如你发现手机在你夜晚睡觉前必须充电的话,你也可以在睡前开始充电。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应该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并且不要刻意按照错误的说法去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