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哈利·波特》后的感受与启示?

只限一句话,要准确,有概括性。好的可以追加悬赏!

风靡西方的《哈利·波特》被翻译出版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这套好像拥有魔法般横扫了西方大人孩子的小说,我们的读者也有了自己读过后的一些切身感受。听朋友们说,家里的孩子们甚至可以将《哈利·波特》一些话倒背如流,并且将自己说话的方式也哈利·波特化了。

  最近,京、沪两地作家、评论家和教育家们纷纷组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探讨这本书对中国读者的影响和启发。听了这些身为专家的读者对《哈利·波特》的解读,感觉这套书引进中国,不仅是让读者有机会尽早地享受了一次幻想的盛宴,更是为我们如何真心地理解儿童、理解儿童文学做了个精彩的示范。

  北京

  高晓松(音乐人):完全不像我小时候看的那些童话。

  《哈利·波特》看上去像一个典型的Bovie�指美国电影放映之后出的电影故事小说 ,心理描述少,镜头感强烈,运用了大量电影手法�如声画错位等 ,场景集中且场景气氛描述极为充分,完全像在看一部长电影。

  《哈利·波特》完全不像我小时候看的那些童话,没有美女和王子,但是和现实生活细节极为融和,比如许多魔法用具充满高科技成分甚至还有型号,还能升级换代,让人几乎相信这些玩意儿就在身边,只不过自己是个可怜的“麻瓜”�小说里指不会魔法的凡人 。通过这本书偷窥了一下空气另一面的精彩生活。

  杨鹏(儿童文学作家):在国外,写幽灵、吸血鬼是无所谓的,在中国就大不一样了。

  《哈利·波特》是想象的胜利,表现了幻想文学的巨大潜力和巨大的价值,但同时也反映出国内儿童文学中存在的障碍。在国外,写幽灵、吸血鬼是无所谓的,在中国就大不一样了,《哈利·波特》告诉我们许多东西关键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另外,现代的孩子与以前的孩子童年经验不同,《哈利·波特》运用了许多现代的手法来表达孩子的心理愿望。幻想性、儿童本位性、故事游戏性是导致本书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深入分析发现,本书仍然采用的是幻想文学惯用的善恶斗争的模式及英雄成长的主题。可见高科技时代,小孩的心理愿望是不变的。

  何镇邦(文学评论家):它在教孩子玩。

  《哈利·波特》风靡全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在教孩子玩。中国的儿童文学被赋予了太多的教育意义。《哈利·波特》的成功登陆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要给文学一点解放,冲破原来的观念,进入多元化。

  上海

  陈丹燕(著名作家、《儿童时代》副主编):读者需要有一定的逻辑能力。

  猛一看这本书,感觉像一本杂志,大而薄。英文版句式非常简单,大概我们的高中生都可以看懂,而中文版的语句则有点像安徒生的童话,翻译过于成人化。我们要连载,需要先将长句子改成短句子,因为我们的报纸是面向9岁至12岁的孩子,这些孩子对长句的理解有局限。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本书,它创造了一个非常逼真的、非常虚幻的故事,而且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读者需要有一定的逻辑能力,这正是中国孩子阅读的文学作品比较缺少的。另外,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有一点伤感,伤感往往可以打动孩子。

  秦文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文学》主编):本书比较注重“人性”中阴暗、冷漠的东西。

  有评论家说,幻想文学是夜晚的语言。《哈利·波特》的幻想本质上决定了它的梦想成分。它关注的同样是幻想文学中比较重头的东西,如“我究竟是谁?”。本书比较注重“人性”中阴暗、冷漠的东西,这里也不是贬义,阴暗、冷漠同样需要人开发。我从本书中还读出了打斗动画中的场景。

  梅子涵(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我小时候就喜欢听鬼故事,它也没有摧毁我的生命。

  在西方,最好的儿童文学出在英国、德国。英国是一个很保守、很绅士的国家,德国是一个很理性,缺乏想像力的国家。但这两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满想像力。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想像力和幽默感是不可缺少的。有人说,《哈利·波特》太恐怖。我小时候就喜欢听鬼故事,它也没有摧毁我的生命。因此,我们不要总是从成人的角度去担心会刺激孩子,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步根海(上海市教委高级教研员):以前我们把孩子培养得太简单,他们缺乏真正自己的思考。

  对于《哈利·波特》这套书,我主要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来谈。本书的引进给孩子的阅读开辟了新的天地,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判断对、错,而是给孩子比较感性的世界,让孩子去发现些什么。以前我们把孩子培养得太简单,他们缺乏真正自己的思考。21世纪,语文教改的思路希望培养的人才包括两点:一方面是有文化的积累;另一方面是有自己的思考、判断,有健全的人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9
1要相信自己
2宽容才是释然与永恒
3正义会战胜邪恶
4谦和
5赋予想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