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华的主要事迹

如题所述

从事中医内科工作30余年,衷中参西,学验俱丰。善治内、妇科杂症,擅长肝、胃、心、肾系疾病及月经病、带下病和不孕症的治疗。尤对急慢性肝炎、肾盂肾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诊治经验丰富,疗效独特。勤于探索,医术精湛。他一直肩负着医疗临床一线工作、医院的医疗业务指导及管理工作。2003年11月任院长后,在抓好医院管理工作的同时,作为中医内科专家,还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医疗任务,坚持每天上午到门诊接诊病人,每周到病区查房一次,从未休息过节假日,年诊治门诊病人5000余人次,年完成门诊经济收入60万余元。在30多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中,他一方面认真搞好临床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加强理论学习、向书本学、向老医生学,先后到重庆市中医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理论学习和临床进修,并完成了中医大专学历教育。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医学书籍和专业杂志,书写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不懈的努力使其业务技术精益求精,其专业技术、学术水平、科研技能达到了较高水平,居于我市中医药人员领先地位,在全省中医界和县内群众中有较高声誉。他能准确地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辩证施治结合所学西医知识,诊断治疗内、妇、儿科疑难重症,诊断准确率达93%以上,治愈好转率达96%以上,尤其对胃病、肝病、肾病有较深层次的研究,治疗方法独到,效果更佳。他还十分重视临床经验的总结、积累和推广,立足临床,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有多项中医科研思路、学术见解及科研项目受到了国内有关专家的赞赏和肯定,对肝、胃疾病的治疗方法受到了国外有关专家的密切关注,科研思维和学术水平居全市领先。张伯华同志先后撰写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有30多篇在《中国中医急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国医论坛》、《中国中医文摘》、《四川中医》等国家及省级刊物上发表, 5篇分别被评为国家、省级优秀学术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撰写的“二参二仁甲味汤治疗早期肝硬变” 和“华济胃康胶囊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等文被收入全球医学信息中心信息库,被特邀参加在美国和加拿大举办的第五、六、八届国际名医药专家学术交流会,并作大会专题发言。在加强自我提高的同时,他还不忘培养人才,近年来先后为本院及乡镇卫生院带徒10多名,完成近50名来自达州中医校、平昌卫校、成都中医药大学院实习生的临床带教任务。为加强中医药后继人才的培养、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业务素质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恪尽职守,廉洁行医。张伯华在党的教育下将这种品格淬砺得更加坚定。他视病人疾苦为自己的疾苦,视病人为亲人,把自己的爱洒向卫生事业,洒向人民群众。有不少病员因没钱治病,绝望中慕名找到张伯华主任医师,面对穷困的病人,不但精心为他们治疗,还经常为他们垫付医药费。一次,一名身患急腹症的年老病人,因带的钱不够交不起医药费,急得哭了起来。张伯华得知后,悄悄地为他垫付了药费,还带他去取药。多年来,他到底给病人垫付了多少医药费,没有人能说得清。他总是处处为病人着想,坚持科学施治,细心诊断,合理用药。张伯华经常给医务人员说,一个好医生就是要让穷人看得起病,能花10元看好的病,决不能让病人掏11元。在接诊中,他不管是熟人或陌生人、干部或群众,农村百姓或城市居民,他都一视同仁,热情地为他们服务。2007年元月,一名肝病的患者,花费了家中的所有积蓄,经多方治疗不见好转,病人心急如焚,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经人指点,找到了张伯华。张伯华认真查看地检查了病人,对病人进行了耐心疏导,不厌其烦地告诉病人怎样配合治疗。三个疗程后,仅花费一千多元,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当看着病人日渐红润的脸庞,张院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位在深圳打工的黄先生,得胃十多年,四处求医,花费数万元,皆不见效,后来经人介绍找到张伯华医生给他治疗,只用了几百元医疗费就治愈了。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积极打造“阳光工程”,中医院先后公开了“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卫生部八条规定”、“医务人员服务承诺”,对医院人事调整,业务收入,评先评优以及物资、药品和医疗器材采购等一律公开,网上采购,接受全院员工的监督,较好地促进了医院的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身为县第八届政协常委和市政协委员,他还积极献言献策,关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其所撰写的“整治环境噪声污染,还老百姓一片静土”等提案,先后被县政府作为全县重点督办提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