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会掌握适度原则??

怎样学会掌握适度原则

学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原理,特别是学会掌握适度的原则,对我们的成长、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要做到适度,保持事物稳定

适度就是认识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使人的行为与事物的度相适合。事物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内,也就是在两个关节点之间,事物的质不变;超出了度的范围,突破了关节点,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保持事物的稳定,就要做到适度。一是要认识事物保持自己质不变的量的幅度和范围,尤其要准确掌握事物度的两个关节点,比如自然科学中的沸点、熔点、等等。二是要在行动上设法使事物的量保持在度的范围之内,不要突破关节点。如果我们需要液态的水,就要努力使水的温度保持在摄氏0—100度之间。如果我们炼钢,就要使钢水的含碳量控制在0.04%——1.7%之间。人们通常说的“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做到适度。如果违背了适度,就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谦虚过度就变成了虚伪,诚实过度就变戊了愚蠢。

2、要从点滴做起,进行量的积累

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没有事物的质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进行量的积累。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好事小而不做,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

任何人的成就,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重视知识量的积累,对于立志成才的人们,是必不可少的。万丈高楼要有牢固的地基,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也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学习不可投机取巧,也不能好高骛远,而应当老老实实,一步一步的深入,一点一滴的积累。徐特立同志早年赴法勤工俭学时,有人问他:“你年纪大,用体力作一点适当的工,倒还容易;要用脑力去学法文,是不是要比较难一点呢?”他回答:“不一定,事情慢慢来。我今年四十三岁,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可学三百六十五个字,七年可学二千五百五十五个字,到了五十岁时,不就是一个通法文的人了吗?假如一天学两个字,到了四十六岁半,就可以学通一国文字。”后来,经过四、五年,徐老终于能读法文科学书籍了。巴甫洛夫在临去世前告诫青年人:“我对我国有志于科学的青年有什么祝愿呢?首先,循序渐进。我一说起有成效的科学工作这条最重要的条件时就不能不感到激动。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

3、要不失时机,促成事物飞跃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质变才能使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度的范围和限度,突破度的关节点,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如果畏缩不前,就会贻误时机,就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例如,要想把水变成冰棍,就要使水的温度达到摄氏0度以下;如果当水的温度接近摄氏0度的时候,不再使水的温度下降,就不能得到冰棍。要想喝开水,就要使水的温度达到摄氏100度以上。如果当水的温度升到接近摄氏100度的时候,不再使水的温度上升,就不能喝上开水。

青年人都渴望在人生道路上创造业绩,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各种成就的取得,不仅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进行的量的积累;还要有抓住时机、奋力一搏,使理想和目标变为现实。在各种知识竞赛、体育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者,都离不开这两方面的条件。有的人虽然已经具备了“捧金”、“夺银”的实力,但在实现飞跃的关键时刻,却缺乏信心,瞻前顾后,结果痛失良机,这类事例和教训也是不少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2
赞赏孩子的四项“基本原则”�

赞赏孩子的四项“基本原则”�

赞赏孩子是家长常用的教育手段,赞赏能激励人奋发上进,可以让自卑的孩子找回自信,抬起头来做人,也可以让成功的孩子斗志昂扬地迎接新的挑战。然而赞赏也有它的适用范围,要掌握分寸和时机,过度的赞赏会让孩子盲目自大,居高临下,不仅达不到预想的目的,反而会产生一些副作用。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到恰如其分地赞赏孩子,让他受到鼓舞,并且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呢?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赞赏孩子应该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原则一:从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孩子自身的优点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家长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入手,对孩子要一是一、二是二,不言过其实。

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不符合实际的赞赏虽然听上去比较悦耳,可是如果孩子禁不住这颗糖衣炮弹的攻击,他们会不进则退,影响正常心理的形成。

某初中的李冬明学习成绩平平,有一次他的数学得了满分,当他把成绩单交给爸爸时,爸爸激动地说:“儿子,这么难的题你都答对了,爸爸真的很佩服你。爸爸本想奖励你一个MP3,可是你其他科的成绩都很一般,而且英语还没及格呢,这个MP3就等你期末考试时考出好成绩再奖励你吧。”可是妈妈却捧着成绩单喜出望外地说:“明明,你真是妈妈的好儿子,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下次化学、物理也给妈妈考个满分啊!明明是学校里最聪明的孩子,你一定能做到的。”同是对待儿子,夫妻的赞赏方式却不尽相同,其结果也毕将是不一样的。虽然多数孩子都乐于接受家长的表扬,但他们也有自知之明,能辨别出家长对自己的赞赏是否符合实际,对于那些信口开河、不切实际的赞赏,孩子是不会认同的,相反他们会认为家长的赞赏水分太多,并产生消极情绪或抵触心理。

原则二:赞赏要适度,不能一味地表扬和赞赏

赞赏是孩子获得成功后家长给予他们的肯定和激励。一般说讲,赞赏是一件好事,然而对孩子一味地赞赏却未必是件好事了。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有许多孩子因为比赛或是考试失利就大哭大叫的呢?这说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很差,赢得起却输不起,他们心理极其脆弱,一旦遇到矛盾难以解决,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萎靡不振。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赞赏要掌握一定的尺度,要学会在赞赏中批评,在批评中赞赏,使孩子既能尝到甜的滋味,也能吃到苦头。黄鑫是某中学二年级学生,他的能力很强,是班里的尖子生,而且还弹一手好琴。去年,在省里举办的青少年才艺大赛中,他获得了钢琴一等奖,同学们都称他为“钢琴王子”。回到家,黄鑫向父母汇报战果,父亲一脸严肃地说:“首先对你取得的成绩表示衷心的祝贺,这是妈妈给你买的《贝多芬交响曲》作为奖励,不过你还要继续努力啊,这还只是刚刚开始。另外,你看看这次期中考成绩单,语文作文才得了一半分……学不好语文以后怎么去搞创作啊!”

与此同时,赞赏还应该依靠当时具体的环境和不同对象有选择地适度进行。对于孩子一向较好的方面,家长只要给予一般的鼓励,对于应该能够达到的水平,家长只要给予一般的肯定就可以了,以免赞赏过频,滋长孩子的傲气。

原则三: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以我自居,无视孩子的感受,比如在学习上,他们给孩子制定繁重的学习任务,逼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一旦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他们就会披头盖脸地乱批一通。其实,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他们也需要尊重和理解。有的孩子在美术方面有特长而却不善于弹琴,有的孩子数学非常突出可语文却很差,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在孩子的弱势方面要经常性地鼓励,让他们在赞美声中由不喜欢某种事物到真正上喜欢它。张东利中考时,父母都希望他报高中,将来考大学,可他却在自愿栏里填上了一所职业中专,而且选择了烹饪专业,原来张东利从小就喜欢摆锅弄盆的,爸爸妈妈经常不在家吃饭,他就一个人做,而且还买了很多菜谱试着学。有趣的是,每逢重大节日,厨房里的掌勺大厨不是爸爸妈妈而是他,而且张东利的手艺越来越精堪。虽然希望儿子能考大学,可是当张东利背着书包去职高报到时,爸爸妈妈还是很放心对他说:“自己的路自己走,孩子,我们相信你,将来你一定能在这一行上有出息的。”�

原则四:真心地对待孩子的对与错

无论孩子做对了事还是做错了事,无论家长对孩子的做好是赞同的还是批评的,双方都希望彼此能真心对待。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理解,相反父母也希望孩子能知道自己的一片用心良苦。我们周围有一部分家长只允许孩子做对事而不允许犯错误,如果发现孩子犯了一点点错误就会大发雷霆、恶语重伤,“看你那笨蛋样,什么时候才能让我放心啊!”、“如果不生你的话,我和你妈不知道省多少心呢?”、“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别给我叫妈”……这些话说起来简单可对孩子的伤害却是巨大的、无形的。由于孩子处在青春期,叛逆心理极强,稍与父母发生意见分歧就会一个月不与父母说话,甚至是离家出走。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赞赏时要以纯洁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情感,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通过感人的小故事或是切身经历让孩子心悦诚服,从而让他们获得鼓舞和力量,这就能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效果了。
第2个回答  2013-07-02
适度,就是合适、适当的意思。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使双方都可以接受达到和谐的目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