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春望的诗句有哪些?

如题所述

1. 有关于杜甫的春望的诗句
有关于杜甫的春望的诗句 1.杜甫的春望古诗
答:一、杜甫的春望古诗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春望古诗的具体意思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三、春望古诗写作特点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杜甫的春望古诗
答:一、杜甫的春望古诗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春望古诗的具体意思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三、春望古诗写作特点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杜甫的《春望》全诗
国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②。烽火连三月③,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④不胜簪⑤。注释①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

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②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

③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抵万金:家书可抵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④浑欲:简直要。欲:将要⑤不胜簪:头发少得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胜:承受。
4.杜甫的《春望》全诗
标题:春望 作者:杜甫 <;唐>; 体裁:诗 格律:五言律诗

原文

国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②。

烽火连三月③,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④不胜簪⑤。

注释

①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②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

③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抵万金:家书可抵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④浑欲:简直要。欲:将要

⑤不胜簪:头发少得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胜:承受

译文

【参考译文1】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参考译文2】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
5.杜甫的古诗 春望
春望

诗人:杜甫 朝代: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古诗赏析

【注释】

①国:指京城长安。

②感时:感叹时事。

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⑤烽火:这里指战争。

⑥抵:值。

⑦短:短少。

⑧浑:简直。

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译文】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6.杜甫的春望里写诗句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诗的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紧扣题目《春望》所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

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7.杜甫的《春望》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1.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

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2.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

3.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抵万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4.浑欲:简直要。不胜簪:头发少得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这首诗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杜甫此时仍陷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感慨与忧伤。

首二句从大处着眼,是悲壮之笔;次二句从小处落笔,言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沈得潜注意到这两句诗是"乐处皆可悲"(《唐诗别裁》)的对比式写法。

五六句写忧国忧家之愁,七八句写愁之深切。全诗情景交融,忧国念家之情深切感人,尤其五、六两句,因道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遂成广为传诵之名句。

司马光曾提倡写诗"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他说"近世诗人唯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并举此诗为例(见《温公续诗话》)。

又《唐诗分类绳尺》云:"子美此诗,幽情邃思,感时伤事,意在言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