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具体点)?

如题所述

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

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购置美妾已成为一种风气。陈圆圆既是吴三桂以千金之资所购得,而他本人又是拥兵数万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这一特殊财产受到侵犯之时。

在感情上无论如何是不能与之合作的。因此,否认或是忽视陈圆圆被刘宗敏所掳掠这一事件对吴三桂举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于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决裂使得吴三桂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山海关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场恶战迫在眉睫。

山海关之东,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敌强大的清军。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为图本身生存之计,吴三桂被迫把目光转向了雄踞东北的清朝政权。

扩展资料:

在镇守云南时期,吴三桂在经济上有很大的势力。他占据明代世镇云南的沐氏庄田700顷作为藩庄,又和西藏的达赖喇嘛在北胜州互市,以茶换取蒙古的马匹。

又派许多人出兵去做生意,贩运辽东人参及四川的黄连、附子,以牟取利润。他曾大量地贷钱给商人使用,谓之藩本。他强征关市之税,开矿鼓铸。

吴三桂欲效明代沐氏故事,世守云南,所以从各方面培植自己的势力,以求达到这个目的。其他尚、耿二藩也和吴三桂一样。

其藩下兵各有15佐领,又绿旗兵各有六七千,并且也是经商括财,强征市税,遍置私人,坐地称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三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5
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故事明末清初的吴梅村一句“恸哭三军皆缟素(就是戴孝),冲冠一怒为红颜”,似乎为这段历史和其主人公吴三桂的抉择动因定下了永恒的基调。事实是否真如此?其实吴三桂绝不是一个脸谱化人物,历史也绝非因红颜而改变那么简单。人都是复杂的,吴三桂也不是天生的汉奸。在当时历史大潮中,吴三桂的抉择是反复斗争的,内心又是极其复杂的。其实呢,本文主要是论述反复小人吴三桂的,不是说爱情故事的,但是为了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就改了个时髦的名字。好,大家骂完了小安,再接着看。
  
1自古英雄出少年  吴三桂能够成为影响历史的人物,不得不追溯他的发迹史。其父吴襄为1622年的武进士,在军中历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总兵、中军府都督等高级职务,在辽东拥有一支家族亲军。吴三桂积极结交驻守辽东的高级军政领导人,比如总监宁锦军马、专好杀良冒功的太监高起潜被他拜为“义父”(那真是认太监当爹!),经略辽东洪承畴也被他拜为恩师。吴三桂能够迅速升迁,还由于镇守辽东的重要将领关东豪族祖大寿一家是他的舅父。吴家的亲戚朋友组成的庞大关系网对吴三桂的仕途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不停地为他做广告,广告词包括:“聪俊绝人”、“纯忠极孝”、“夷夏震慑”等等不一而足。而吴三桂小朋友在十六七岁时就应试武功并中得武举(难度大约相当于一次考过五CPA),不久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20岁任游击23岁任前锋右营副将,27岁成为了团练总兵。  在崇祯三年,皇太极第一次率领大军绕道蒙古入关(当时山海关未破,只好绕路),祖大寿应朝廷之命支援,在建昌(今天辽宁凌源)与皇太极部相遇。当时吴三桂父亲吴襄率骑兵侦察被清军围困,说吴三桂在数万清军的围困中,率数十家骑出城成功救父并受伤。吴三桂此举可以说无愧“忠孝”二字。  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高迎祥(老闯王)、李自成(闯王)起兵举义后,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在长期战争中丧失殆尽,最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崇祯皇帝的猜忌和文臣党争中也逐一凋零。然而吴三桂却是一个例外。崇祯四年(1631年),吴襄在皇太极于8月发动的大凌河之役中,在增援大凌河战斗中因逃跑而导致全军溃败,遂被削职,但吴三桂仍然被朝廷留在军中供职。《明清史料》记载,崇祯十三年五月与清兵在杏山的遭遇战中,吴三桂一得到警报,立即出动3000人马“长驱直过杏山”,“与贼血战”。最后他奏报战斗“大获全胜”。2 六亲不认虽然吴三桂升迁速度有如直升机,并被评为智勇兼备的大将之才,但是,他纵兵淫掠、骚扰百姓、畏敌怯战、临阵脱逃的情况却常常见诸史册。举个例子,1632年,吴三桂的亲舅舅祖大寿被清军围困在大凌河城,他却临阵脱逃,致使明军4万余人全部溃败,大凌河城失陷,祖大寿被迫投降后金军。还有,1641年夏,皇太极率军约10万攻锦州,明以洪承畴为主帅,吴三桂等八镇总兵,率军13万,北上救援。洪承畴的得意门生吴三桂居然和大同总兵王朴一起率部提前逃跑。吴三桂、王朴的影响,其他总兵也各自夺路逃跑,致使清军乘势追杀,明军损失惨重。以至恩师舅舅洪承畴、祖大寿被俘降清。1632年祖大寿舅舅被外甥害得迫降清,不久又借机降了明,1641这次被外甥害得又降了清。正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啊!至此,明朝在辽东的精兵猛将丧失殆尽,清军入关基本已成定局了。战后,和他一起逃跑的王朴被处死,他却只是被降三级。

顺便提一下,1642年,吴三桂以千金购得苏州名妓陈圆圆。美女阿!!!3 救驾1644年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直接促成这一历史的人物,正是吴三桂。《明史》记载,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7天后,李自成就率领百万大军出西安,渡黄河,黄河不结冰,急得这家伙在黄河边上一夜白头,其后李自成在当地船夫帮助下东渡黄河分兵两路长驱北京。此时关外满清数十年的袭掠已经让明王朝北部边防摇摇欲坠,而1641年明朝又遭遇“三百年来未有之饥荒,父子相食”的境况。崇祯皇帝赶紧在德政殿召集大臣商讨调吴三桂入关事宜。其时崇祯征召全国兵马“勤王”,几乎无人响应,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朝廷惟一能够调动的机动力量。在崇祯下令吴三桂入关前,为反驳吴三桂有降清之意的谣言,吴襄曾很肯定地说:“三桂忠孝,必不至此。”吴三桂接到勤王的圣旨,从驻守的宁远(今天辽宁兴城)到山海关一百二十公里距离,竟走了八天, 这其中有没有政治上的权衡,我不晓得,莫非是想多拿几天的traveling allowance? 历史记载是,当吴三桂迟迟抵达河北丰润,崇祯皇帝已于前日自缢于煤山(那棵瘦树现在还在,恶俗的游人肯定要在树下伸出个V字手型,拍照留念。小安不知道那棵瘦树是真是假,反正以我这样的120斤体重都能压塌,不是到300年前崇祯怎么挂上去的)。吴三桂于是感到再去勤王已没有实际意义,马上拨转马头回师山海关。3 降李
明人看重“求忠臣于孝子之门”,but 吴三桂显示出更大的矛盾性。他曾冒死杀入清阵拯救父亲,却也能“冲冠一怒”而与父亲的生命决裂;他曾在与剽悍的八旗兵作战中赢得明清双方赞颂,却也会在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中抛弃恩师统帅全身而退;。于是李自成试图以政治方式招降吴三桂,曾“令诸将各发书招三桂”;在三月底携带四万两白银前往山海关,赏赐已经14个月没有军饷的吴部;并再次派人“携带万两白银和黄金千两给吴三桂,并发书封侯”;同时令吴三桂父亲吴襄写信招降吴三桂。  对李自成的招降,吴三桂曾高姿态表示:“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厚恩,益以死报国。”(大家往后看,这小子来来回回变了多少次) 三月二十三日,吴三桂得知北京的绝大多数明朝官员投降李自成。但他最后故意要问手下将领意见,当诸将在他带着暗示和压力的迫问下终于回答“今日死生惟将军命”时,吴三桂终于决定“报使于自成,卷甲入朝”。这和崇祯不愿承担失地责任何其相似。
  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但还是全军缟素为崇祯举哀。(婊子他也作了,牌坊他也立了。)他的这一举动又补给自己一笔。吴三桂在投降李自成后,按说已经进行了一轮政治抉择。但戏剧性的是,又出现了李自成手下的刘宗敏抢劫陈圆圆的变数。小安罗索几句,这刘宗敏也不是好鸟,吴三桂在山海关出JOB, 刘宗敏背地里搞他女朋友,好歹人家吴三桂也是个field in charge, 不造反才怪。刘宗敏混蛋,按常理这李自成不该这么混蛋,关键时刻激怒明朝最有实力的关宁铁骑的boss, 何况吴三桂当时还拒守着山海关抵挡多尔衮的八旗子弟。小安分析呢,刘宗敏,乃是李自成的左膀。 大家都是山贼出身,平常一起打家劫舍抢女人逛窑子找小姐的。李自成一旦侥幸当了大王,自然不可能完全约束部下。进了北京城,你李自成可以当皇帝,我刘宗敏抢个女人都不行?再说了,大家都是英雄,不能为了一个女人伤了和气。列为看官要问,何以为证呢?李自成曾经劝阻部下不要掠财扰民,说“你们干嘛不帮助我做个好皇帝呢”,众人道:“你有做皇帝的权利,吾等有发财的权利!”。李自成打算登基时,和众山贼商量三叩九拜的大礼,刘宗敏说:“我和他同做山贼,我干吗要拜他?” 那么陈圆圆这个因素有多大作用呢?大家要问:吴三桂可以看着舅父祖大寿被围不救,抛弃恩师洪承畴逃跑,后来还能不顾父亲吴襄在李自成之手投靠清军,儿子在北京为质就起兵反清,一个女人在他心里有多少地位?我觉得,在自己的心爱的女人受到侵犯之时,感情和面子上是很难过得去的。野史载,当吴三桂得知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掠走后,终于咬牙切齿,“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小安有话说本来就是八卦,所以小安就认定吴三桂因陈圆圆反李。吴三桂当下立刻反军攻克山海关, 并复信吴襄,声称“父既不能为忠臣(吴襄此时已投降),儿亦安能为孝子乎?” 山海关到北京,这小子来来回回的,折腾了四趟!幸亏是骑马,要是打的还不贵死了!广告过后,请继续收看小安有话说!!

4.降清欢迎回到小安有话说,现在邀请我们的嘉宾李自成闪亮出场!!!,在已经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看来,自己不但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吴三桂,而且手中控制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其家属。他把吴三桂当作是传统的明朝忠臣,对于他勾结清军入关的可能性,则连想也没想过。因此,在大军出发之时,他还携带了崇祯皇帝的两个儿子和吴襄随行,把政治上招降吴三桂作为此行的主要目的。谁想到,吴三桂不忠又不孝!!!李自成的这种轻敌麻痹思想和政治解决的幻想正好被吴三桂所利用。他得知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的消息后, 无耻的表示再次投降之意,以拖延时间,等待清军到来。

插段话,再说说吴三桂和清军的眉来眼去。在崇祯自缢之前的几年,清通过已降清的吴三桂的亲戚故旧对他进行了频繁的劝降活动。吴三桂当年既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一是由于明政权虽然摇摇欲坠,但仍对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着有效的统治;二是其所部将士的仇清情绪仍很强烈,不能不使他有所顾忌;而且,他手中这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是一个绝好的筹码,他完全可以待价而沽。多尔衮率的清军抵达山海关后,只是静观事态发展。吴三桂此时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和多尔衮讨价还价的筹码,在使者往返八次后,同意剃发并割让包括北京在内的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但也提出了“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的条件。三桂的原意是请清军入关杀李自成恢复明朝,抢回自己的女人,清军和明朝大家把中国一分为二。但是请神容易送神啊!!!这也为三桂日后反清埋下伏笔。多尔衮率大军进驻山海关内。。李自成军对此毫无准备,猝不及防,加之久战疲惫,阵脚大乱,虽然奋力抵抗,最终还是失利,损失惨重,以至“积尸相枕,弥满大野”。”。李自成且战且退,途中将吴襄及家属三十余口全部杀死。1644年六月,吴三桂出山东,平定李自成余部,九月,又西征李自成。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九宫山战死,其势力很快就基本被消灭。小结: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故事,吴三桂因陈圆圆反李,他既未能全力救君,又未能与李自成和解,导致父亲和全家被杀,最终一心复仇,终与陈圆圆团圆(不要老爹要美人,好好感人的爱情耶!!)。5.轼君:   
吴三桂同学被人唾弃所谓“反复无常,见利忘义”,更多来自于明亡后他的作为。吴三桂消灭李自成起义军后,逃到南中国的南明朝廷不知他已经投降清朝,南明弘光政权皇帝还称赞吴三桂“雪耻除凶,功在社稷”,并封他为蓟国公,派专人将五万两白银的赏赐从海路运送给他。吴三桂谢绝了南明政权的一切赏赐。不过此时的吴三桂表示对南明“终身不忍一矢相加遗”,甚至还在清朝为崇祯修陵墓时主动捐银一千两,表示不忘故主。清军入关后,各种政治势力的对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多尔衮又实行了高官厚禄收买的政策。吴三桂也放弃了早先挂在嘴边的拥立明太子的主张。转称崇祯帝朱由检为“故主”,反复表示自己“矢忠新朝”。1648年,清朝廷又调吴三桂携家眷西征,连克山陕两省五十八城。期间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他对抗清义军进行残酷的镇压,动辄屠城。最后,吴三桂在对残余的南明政权的追剿中穷追不舍。吴三桂在顺治十七年奏顺治皇帝,要求消灭南明永历皇帝。当年“终身不忍一矢相加遗”的话此时早已被他抛在脑后。征途中,吴三桂收到朱元璋第十三代孙、永历皇帝的亲笔信,指责他 “岂天覆地载之中,独不容仆之一人乎?(就是说天大地大的,你丫就容不下我一条烂命吗?这就是跪下来讨命了)” “奕祀而后,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乎?”吴三桂最终不考虑永历跪下来讨命,不考虑永历质问他将来如何做人,反正他也不要脸了。可怜的永历已经偷渡到了缅甸,还是被吴三桂抓捕。他要是活到现在,可以让他去抓赖昌星!!!满将定西将军爱星阿提出将永历皇帝献俘北京,让朝廷处置,而吴三桂为了确立自己的不世之功,力主朝廷将永历就地处决。在如何处决永历的过程中,吴三桂显现出对前恩主的残忍无情,吴三桂决意“骈(斩)首”。最后仅因为安南将军、满将卓罗极力反对,以永历“也曾当过中国皇帝,应当全其尸首,何必用斩!”吴三桂这才勉强同意。这还没完,好戏还在后头,  
6.叛清   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勋。吴三桂以擒杀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功劳,晋爵亲王,镇守云贵。据野史记载,吴三桂曾向洪承畴求教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洪承畴告诉他不可使南疆一日无事,实际上就是让他养寇自重。因为清朝廷对似乎是荒蛮之地的云贵并不了解,而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实力已经不足以影响大局,留着他们还可以作为与朝廷讨价还价的筹码,但吴三桂并没有按照恩师的指点行事。更糟糕的是,他杀死朱由榔,把事情彻底做绝,使自己的“汉奸”恶名从此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到了日后再次造反的时候根本无法争取到心向明朝的汉族士大夫和人民的支持,也算得上是作茧自缚吧。吴三桂在云南日益坐大时,康熙皇帝却开始削藩。这从根本上伤害了为清朝卖命一生的吴三桂及其势力的利益。吴三桂于1673十一月十八日率领部下将士穿戴明朝衣冠,聚于朱由榔的墓前,放声大哭,伏地不起,反了。他还发了一道檄文,极力开脱自己引清兵入关的责任,说清廷入主中原是背叛盟约,乘势夺取政权,自己只是犯了错信清廷的错误,还谎称要奉不知在哪里的朱明三太子为帝。分析一下,吴三桂虽然看重自身利益,但反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满族统治者对于拥有实力的汉族异姓王有畏惧心理,并由于康熙撤藩措施不当而直接导致。《平滇始末》记载,吴三桂侄子和女婿对康熙撤藩的直接反应是,如果顺从朝廷撤藩的命令,“就迁于辽东,他日朝廷吹毛求疵,我们只能引颈受戮!不如举兵,父子可保全!” 如果没有了兵权,他就只能完全受朝廷的摆布,而史上无数兔死狗烹的例子使他无论如何不敢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到别人手上,可见吴三桂再次反叛清朝,并非完全是野心使然,更多乃是对康熙撤藩政策和手段的绝望。他儿子吴应熊此时在北京当人质,他老爹都不顾, 何况儿子!! 吴三桂1678称帝,建国号周,八月兵败病死于衡州,时年六十七岁。1681年吴三桂叛军被全部肃清后,吴三桂的子孙后代最终被彻底杀光。在战争中,康熙为了分化瓦解吴三桂盟军,曾经多次以诏书形式明确表示赦免一切归顺的前吴三桂部下和盟友。但在吴三桂实力被彻底消灭后,这些人中的骨干又被康熙罗织各种罪名清除。当年凡是副将以上的将领都被杀头。从古到今,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小安说,简单将吴三桂称为“逆贼”和“逆臣”的说法,仅仅是康熙以来清朝给吴三桂作出的结论。请注意,无论是生前谋反的吴三桂还是寿终正寝的洪承畴,在天下平定、开始大力宣扬“臣节”的清朝中叶,所有曾经备极哀荣的前明降臣大多被清朝列入“贰臣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26
陈圆圆本为姑苏名妓,因其美丽而被当时的名将吴三桂收为宠姬;明亡以后,又因其美丽,成为李自成、刘宗敏占有的对像,最后更因其美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吴三桂因她而引清兵入关,之后他就以“大汉奸”的罪名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中。
    关于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故事,明末清初的诗人吴梅村写了句传诵千古的诗歌: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美丽无罪,可陈圆圆的美丽好像有罪了,几百年来,就有不少人将明朝灭亡的原因推在她身上,视她为“红颜祸水”。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不是!
    因为:明朝就是没有陈圆圆,也即将灭亡;吴三桂就是没有陈圆圆,也可能降清--只是推迟时间而已。
    吴三桂是何等人,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他是名野心家,是位“识时务的”的“俊杰”。
    吴三桂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封建历史最黑暗腐败的明朝末年:崇祯与前几代的皇帝,要么多疑凶残,要么昏庸无能,加上几百年的阉官横行(以魏忠贤为最),东厂特务遍布天下,“奸臣座上笑,忠臣刀下亡”已成为普遍现象,朝廷清流人人朝不夕保,人人自危,而下层社会更是民不聊生,已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忍无可忍之下,农民起义大爆发!那时的明朝,内有农民起义军声势浩荡,外有后金(即满清)虎视眈眈,已是“病入膏肓”了,我想,面对如此严重的内忧外患,面对江河日下的国势,别说是多疑善变的崇祯,就是李世民再生,也会束手无策的!
    既然一心想当中兴之主的崇祯竭尽心血,也无法挽救颓势;那么野心勃勃、善于审时度势的吴三桂,又岂会不知他已无望当中兴之将?
    当吴三桂在山海关抵御清军时,李闯王的农民起义军如同秋风扫落叶般狂扫着大明摇摇欲坠的江山,这时吴三桂奉命回京救援。那时的吴三桂会有何心理,我们先不表,就谈两件发生在明朝的事情吧,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事件一:崇祯中了满清的离间之计,杀死抗清名将袁崇焕(袁的军事才能不逊于岳飞,他曾击败一向百战百胜的努尔哈赤——即清太祖,致使努尔哈赤含恨而终),袁的下场极惨,他被凌迟后躯体剁为肉酱,“民争而食之”!
    事件二:一向在朝人面前标谤自己是明朝大忠臣的洪承畴,被俘后不久,仅仅因为庄妃(即后来赫赫有名的孝庄皇后)的一碗羹汤与几句话,便心诚悦服的“俯首称臣”,而明朝又听到错误信息,以为洪承畴已经“为国尽忠”了,崇祯还带领百官,“遥相拜祭。”
    这种荒谬的事情都可上演,可知明朝已是“行将就木”的朝廷。
    我们可以想象:在回来的途中,吴三桂心里有多少挣扎,又会打什么算盘……
    吴三桂深知:明朝大势已去,他回朝之后,势必与李闯王农民起义军面对面的交锋,胜算不大,如果失败又不想“为国尽忠”,便成为李闯王的降将,这是雄心勃勃的吴三桂所不能接受的。何况,就算成功,也无法像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那样成为明朝的中兴之将,因为满清就在关外虎视眈眈,正可趁虚而入,吴三桂怎能以疲惫之师,来与满清几十万雄兵交战?那是必败无疑了。
    可他不回来又不行,因为家眷还在北京,何况他也一直在朝廷面前说自己是大明忠臣良将,全国人都对他寄予厚望,倘若投降大清,背负汉奸的罪名,年纪尚轻的他还下不了决心……
    他当时唯一能做的事便是拖延——而军情是拖延不得的。
    此时大明王朝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闯王军势如破竹,明朝江山轰然倒塌,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不久,吴三桂便听到逃出来的家仆的哭诉:
    吴家财产被抄,父亲吴襄被农民军扣押,最让吴三桂怒发冲冠的是: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竟占有他的爱妾陈圆圆。
    稍有血性的男子都无法忍受这种奇耻大辱,吴三桂不再犹豫,于是他做出一件让全大明为之侧目的惊天动地的事情:引清兵山海关。
    大明朝与大顺朝正式灭亡。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吴三桂为了陈圆圆,不顾国家的安危,不顾家人的生死,也许事后可以解释说:大明已经灭亡,他已无“国”可守,谈不上不忠,与大顺朝有夺爱抄家之恨,更无投降之理!但我相信,吴三桂当时可能真的“怒发冲冠”了,较之他后来的种种行为(包括叛清,背叛大明又背叛大清,这是双重背叛,由此可知吴三桂有反骨),这是他一生中唯一血性迸发的时刻!
    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以说陈圆圆只是吴三桂降清的借口,因为吴三桂乃当世枭雄,他怎么可能为一个崩溃的皇朝“舍身取义”呢?他没有那么“迂腐”!
    如果吴三桂的动机真的如此,那么陈圆圆背负着如此大的罪名,是多么冤枉的事情?吴三桂、李自成、刘宗敏,都只是把美丽的她当成争来抢去的对像,谈不上尊重与理解,她只不过是位可怜的任由男人摆布的绝色美女而已。
    陈圆圆的晚年凄凉,因而,不管吴三桂当初引清兵入关的动机是什么,也不去管什么民族大义,他为她做出那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也会成为她晚年唯一值得安慰与自豪的事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