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忍让的事例

关于古代和现代“忍”的事例,只用几个字概括就行了

1、王琦饥寒而死

王琦,字文,仁和人,考中进士后,授汝州学正,后又升监察御史,他以学问渊博品行端正而闻名。他在担任山西按察佥事时,管理学校,使学界风气大为改善。后改任四川,不想继续担任官职,请求退休,回到家乡,才五十岁。王琦以清介自持,当官时,从不走后门,平生不置产业。

因此,家里很穷,遇到灾年,有早饭没晚饭,冬天下雪,每天僵卧不出门。有人送给他钱物,不是老朋友的不接受。即使是老朋友的,接受几次之后,也要拒绝。邻居们对他说:“掌权的官员们,很尊重你,你只要说一句话,你家便什么都有了,何必这样自讨苦吃?”

王琦说:“我这一生,要的是于心无愧。我现在虽然又饥又寒,我也感到快乐。”天顺年间,王琦竟因饥寒而死。杭州太守胡浚,听说了此事,心中十分感动,对他进行了吊唁,并让杭州学校的乡贤祠,按例祭祀他。

2、宣嗣宗不爱财

明代时,有个嘉定人(今四川乐山)名字叫宣嗣宗,他为人性情温和,志趣高雅,淡泊名利,遇事时,能忍让他人。宣嗣宗开始任中书舍人,后来升官作礼部郎中,又任知制诰。一天,宣宗皇帝(朱瞻基)到文渊阁巡察,正事办完了,他很高兴的玩了个游戏,把许多银钱。

扔在地上,让各位在场的官员争着去捡,谁捡着了,钱就归谁所有。手急眼快的人,捡得就多。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捡,好不热闹!宣嗣宗等别人都捡完了,慢慢的从地上捡了一文。宣宗皇帝看着他,惊异的说:“噫,这个吏员不爱财呀!”便赏给了他许多钱。

3、宽以待人

松江人董用和,在京城时,住的地方和于谦的住所,隔街相对。董用和生了一个儿子,亲戚朋友送来贺礼,他定了一个日子,准备请客,请帖已经提前送出去了。到了那一天,猪也杀了,羊也宰了,酒宴也安排好了,忽然听说于谦的母亲死了,在家里举行丧礼。

董用和就说:“于公(对于谦的敬称)有丧事,他们全家人都很悲痛;而我家请客热闹,这是不懂人情啊!我们要体谅别人的感情,忍让他们吧。”就停止了宴会,并派人告诉各位客人,请他们改天再来,人们得知了原故,都敬佩董用和的谦仁。另有一天,董用和与在一起做官的叶盛。

退朝回来,并排骑着马慢慢地走,当时正是暑天,又赶上中午,董用和越走越慢,叶盛热得受不了啦,就催他说:“你怎么不把马赶快点?”董用和问:“你热吗?”叶盛说:“我热!董用和说:“你和我都是又热又累,难道马就不怕热、不怕累吗?

于是,他们两个人,都忍受着酷热,到底没用鞭子赶马。

4、大度容人

杨翥任翰林院修撰时,住在京师。有一天,邻居中的一家丢了鸡,生气的大骂偷鸡贼,并且点着姓杨的大骂。家人告诉了杨翥,杨翥说:“天底下又不只是我一家姓杨,我们没偷他家的鸡,就不要去多管闲事。

5、忍让待人的曾国藩

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与某生同住一寝室。某生的脾气暴躁。他的书桌距窗口好几尺,曾国藩为了取光,将自己的书桌移动到窗前,某生见了大为恼火,说:“我案头的光线被你挡住了。”曾国藩却和气地说:“那么我的书桌该放在哪儿呢 ? ”

某生指指床边说:“可放在那儿。”曾国藩就按他的意见办了。又有一次,曾国藩熬夜读书,某生又大为恼火,说:“平时不读书,现在却如此吵闹。”曾国藩听了,立即改为低声默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29
  张良纳履
  ——小处忍让,大处得益 据《史记·留侯世家》载:
  张良曾在下邳桥上散步。有一次,一位穿粗布短衣的老人来到张良跟前,他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拾鞋 ! ”张良气得想揍他,但看他年老,就耐着性子到桥下把鞋取来。老人又要他帮忙穿上,张良又跪着给他穿了。然后,老人就笑着走了。过了一会儿,老人又回来了,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五天后天亮,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答应了。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来到桥上,老人已先到,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迟到,为什么呢 ? ”他转身就走,说:“过五天早点来。”
  五天后,刚鸡啼,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迟到,为什么呢 ? ”他转身就走,并说:“过五天再早点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未到半夜就到了桥上。一会儿,老人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老人拿出一本书,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后应验。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老人没留下别的话,就这样走了,再也没出现。 早晨,张良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忍让待人的曾国藩
  ——小事忍让方能成就大业 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与某生同住一寝室。某生的脾气暴躁。他的书桌距窗口好几尺,曾国藩为了取光,将自己的书桌移动到窗前,某生见了大为恼火,说:“我案头的光线被你挡住了。”曾国藩却和气地说:“那么我的书桌该放在哪儿呢 ? ”某生指指床边说:“可放在那儿。”曾国藩就按他的意见办了。又有一次,曾国藩熬夜读书,某生又大为恼火,说:“平时不读书,现在却如此吵闹。”曾国藩听了,立即改为低声默读。
第2个回答  2021-03-19
在清朝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
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两个都是安徽桐城人。他们两家呢,因为是住在一起的,然后就需要造房子,为了争一块地皮,两家发生了争执。他们家的老夫人就写了一封信给张英。张英看到信之后就劝老夫人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了这封信之后,立刻就把墙退让了三尺。叶佳,看见这个景象之后也把墙退让了三尺。这次以后张家和叶家的墙就形成了宽六尺的巷道。也就形成了六尺巷。
韩信在小的时候失去了父母,然后就主要是靠着钓鱼为生。有一次呢,一群恶霸,9羞辱韩信,有一个五大三粗的人对韩信说:你长的那么高大,又喜欢带刀,其实你是个胆小鬼。有本事的话,你就用你的剑刺我。如果不敢的话,就从我的裤裆下面钻过去。韩信当着众多围观的人的面前,从那个人的裤裆下面钻了过去,史称胯下之辱。
很多年后等到,韩信就封了那个人一个官。有的人非常的不理解,问韩信为什么不报仇?韩信说:当年那个人在我带刀的时候,居然还敢当街羞辱我。这说明他是一个胆子很大的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6-27
1.胯下之辱 2.将相和 3.孔融让梨 4.千里家书六尺墙 5.公子小白用管仲..
第4个回答  2020-05-2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