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的学习

如题所述

  导语:音乐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音乐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肩负着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促使幼儿初步地感受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   怎样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一、首先要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陈鹤琴先生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从小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潜力,如幼儿一听到节奏明快、活泼、优美、抒情的歌曲,马上就会手舞足蹈,摇头晃脑。   听到进行曲马上会甩起臂膀学起解放军,雄纠纠气昂昂,边敬礼边走起步来……幼儿发现一些会响的玩具,好奇心会驱使他们拿起摇动,并作为乐器边唱边伴奏……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常接触的熟悉的音乐形象和带情节的音乐,特别感兴趣,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不持久易转移,所以老师要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要创造条件不断地给予满足,使其稳定持续地发展。   二、培养、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一)让幼儿多接触音乐   在一日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使幼儿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地发挥,主动参与活动。   1.为幼儿创设音乐环境。如班级可创设“音乐角”、“娃娃电视台”、“娃娃广播电台”,把幼儿会唱的歌曲录制成“卡拉OK”带,让幼儿自由选择,创造更多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   2.将音乐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幼儿来园,教室里播放轻声悦耳的音乐,使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艺术环境中。结合早操、进餐、午睡等活动配上合适的音乐,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为幼儿提供多看、多听、多实践的机会,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激发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   1.初上音乐课时,不要求幼儿唱歌、跳舞,而是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听老师弹琴、唱歌,看老师跳舞,观看哥哥姐姐表演,激发幼儿唱、跳的兴趣。   2.一切音乐活动从感受入手,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如小班新授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这个教育活动是这样安排的:(1)观看大班哥哥姐姐表演,引起兴趣:   ①老师敲锣打鼓,大班幼儿身扎绸带在秧歌舞的音乐伴奏下,扭起秧歌进教室。一开始就把小班幼儿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了,幼儿拍着小手说:“还要看!还要看!”   ②大班幼儿边唱边跳表演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两遍。   ③大班幼儿手拿节奏乐器边敲打边演唱《我爱我的小动物》。④小班幼儿在《我爱我的小动物》的音乐伴奏下,自愿拿节奏乐器,跟着大班幼儿学敲节奏乐两遍。(2)老师边唱边演木偶剧《我爱我的小动物》两遍。   (3)在《我爱我的小动物》的音乐伴奏下,小班幼儿自愿选择玩具小动物,边听音乐边和小动物玩,并把小动物送回家。   (4)大班幼儿在秧歌舞音乐伴奏下,敲着锣打着鼓扭着秧歌回去。小班幼儿边拍手边喊:“哥哥姐姐再见!谢谢哥哥姐姐!”幼儿在20分钟欢快的音乐活动中用唱、跳、木偶、节奏乐等不同的形式感受了12遍音乐,幼儿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这种团结友爱、热闹愉快的环境中,幼儿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在情感上打动了幼儿,很自然地就渗透了哥哥姐姐爱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尊敬哥哥姐姐的品德教育。    (三)加强音乐课的游戏性,让幼儿动起来   音乐课应是幼儿快乐的体现,游戏是幼儿的一种需要,它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巧妙地安排音乐活动的结构和内容,尽量做到情节化,通过小游戏进行简短的节奏和发声练习,通过故事、玩具、节奏乐器、声势练习等进行教学,使幼儿沉浸在欢乐之中。   (四)教师要合理选用教材   教师应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具体情况的、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教材,教材本身要能引起幼儿审美的情趣。   (五)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   一切教学从感受入手,采用感受式、游戏式、启发式、讨论式、即兴创作式……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以表扬为主   幼儿好胜、好强,正确评价、表扬和鼓励,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是一种强化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用激励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表扬时要多用些纵向的表扬,即和每个幼儿自己比较,由于幼儿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音乐素质和能力各不相同,教育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也不相同,因此幼儿的能力和兴趣存在着个别差异,老师要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进步,并给予及时表扬,表扬会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幼儿兴趣的个别差异,为每个幼儿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其自信心,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产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恒心,大大增强音乐教学的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9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小红帽》、《小狗抬轿》这些歌曲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故事角色,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融入角色的感受音乐的魅力。
2、音画转换法。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幼儿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还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老鼠画猫》中,结合教育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小老鼠画的“怪猫”,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怪猫”的外型并欣赏歌曲。结合挂图幼儿很快就理解、熟悉歌曲内容。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如《摇篮曲》、《小河之歌》、《夏天的雷雨》等歌曲。
第2个回答  2022-11-03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经常的会听到幼儿园的孩子会唱一些歌曲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会唱一些儿歌。
这些儿歌大部分都是老师或者家长教他们的。孩子唱这样的儿歌也显得是非常的可爱。
但是现在有一些幼儿园的孩子,他们也开始唱一些成年人的歌曲。甚至会唱一些流行歌曲。虽然这一方面表现出现在的孩子他们学习能力很强。但是有些流行歌曲里却有一些情情爱爱的地方,这对于这些幼儿来说是不太合适的,所以有些人就想知道幼儿园的孩子是不是只能够唱儿歌。如果幼儿园的孩子可以唱成年人的歌曲,那么应该唱什么样的歌曲。
当然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唱幼儿园的儿歌这肯定是非常合适的,因为这些儿歌就是为了幼儿而量身定制的不仅仅朗朗上口而且也非常的有意义,所以我们听到很多的幼儿园孩子唱儿歌都是非常的好听。
但是现在有些孩子他们会唱一些成年人的歌曲,并不是说幼儿不能够畅成年人的歌曲,只不过一些成年人的流行音乐里面有着太多的因素。比方说一些情情爱爱的这并不适合幼儿园的孩子。
所以在给孩子学习成年人的歌曲的时候,我们希望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应该尽量的挑选一些适合幼儿身心健康的歌曲。这样又还唱出来才会显得是更加的好听。也会对孩子起到一种激励和警示的作用。这样最终才会有利于幼儿园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信这些适合幼儿歌唱的歌曲,不仅仅会更好听也会让幼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