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说的“历史衍生的千山万水,生命承载的万水千山,无不令我动容”如何理解?

如题所述

写作《长征》的过程,也是王树增思想不断升华的过程。开始他对长征的认识只是在人类的忍耐力或坚韧力的层面,而写作过程中更令他感动的却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张扬的理想主义。长征中最小的一支部队是红25军,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15岁,最小的红军9岁。小红军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理想,就是要摆脱当时欺压的生活,希望中国每个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有句话叫‘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应该对比一下,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的前辈在精神状态上的差距。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看《长征》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王树增觉得,长征是一个解读不完的历史事件,从任何角度解读都可以发现感动,而这种感动常常令读者思索中华民族的前途,思索这个国家的前途。
王树增的文学“长征”永远在路上
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使王树增养成了豁达、淡泊名利的豪爽性格。为了能专心写作《长征》,他辞去领导职务,在书房里一待就是6年。他说自己不适合做官,这一辈他只能做两件事,一是穿军装,当部队中的一个战斗员;二是写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度转业任鲁迅文学院办公室主任,4年后他又重新入伍。
在谈到军人和作家两种身份的关系时,王树增说:“军队的生涯使我走遍了中国的几乎所有的地方,这样我跟社会的接触、跟这块土地的接触十分紧密。另外,军队生活给我们性格上带来了某种塑造,英雄主义、荣誉、责任、信念等,还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军人的那种锐气和韧力,我想对于这作来说,这些品质都是必须的。”
他的《长征》已获几乎全部国家级图书大奖,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优秀装帧设计奖、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