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人物小传!!!!

要求500字左右

阳光下并不灿烂的故事 ——论《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小军
看到片名时,会让人以为这是个充满了阳光味道的故事,但事实上它却是发生在最混乱时期——文革中的,混乱的故事。影片以马小军为代表,也可以说为工具,讲述了一个充满了青春懵懂,并且夹杂了时代混乱的阴暗故事。通过对马小军的种种刻画,不仅饱满了马小军这一人物形象,同时也饱满了在特殊背景下特殊的人生典型。

马小军在小的时候就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渴望立战功,对战争有很大的兴趣。父亲的参战给了他无限的自由,也正是这些自由,使得马小军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特殊代言人。自由和混乱养成了他贪玩、鲁莽、渴望爱情、有点狭隘的特性。

文革时期的生活是没有什么新鲜可言的,所以马小军和他的朋友们就只能在枯燥的生活中制造一些小快乐,这就显得他们比其他的孩子要调皮贪玩的多。课堂上的玩笑,逃课,对钥匙的兴趣和研究,对别人的窥视心理等等,都显示出马小军贪玩的一面。他对钥匙的研究纯粹是一种享乐,他并不利用自己的这一特长来做坏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虽然他打架、逃课、不尊敬老师,但他的内心还是正直的。仅仅是贪玩让他看起来不是个好孩子,也正是因为贪玩,才让马小军遇到了米兰,才有了故事后来的发展。

影片重点描述的还是马小军的感情经历,他身上的诸多特点也是在和米兰交往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对照片的痴迷,在屋顶上焦急地等待,为了认米兰姐姐时的胡搅蛮缠等等,都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向往。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青春懵懂的时候,没有父母的管教和环境的约束,让马小军和他的同伴们终日沉迷于这些敏感、微妙的事情当中。其中,也不乏女孩子——北蓓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和男生混在一起,放肆的玩耍,不知道避嫌。在马小军被北蓓肆意地印口红印的时候,他是羞涩的,孩子气的,他甚至生了气,反擒住了北蓓。还有,在马小军第一次打开了爸爸抽屉的时候,看见了勋章和肩章,也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自豪的戴了起来,并在镜子前“自编自演”的唱歌、敬礼。从这一点上看,马小军虽然受到了时代背景的侵蚀,但仍残存了一些少年的情趣和纯真。他甚至能为了见米兰一次,在警察面前装哭,而在回家后对着镜子,学着警察的语气,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这些时候,我们都能看见一个在阳光下长大的让人哭笑不得的孩子形象。

爱情是自私的。虽然马小军这十几岁的朦胧情感不知道可不可以称之为“爱情”,但马小军对感情上的这种“自私”还是不少的。刘艺朴也对米兰有爱慕之情,而且与马小军比较起来,刘更多了一份成熟与才气。这就对米兰和马小军之间的感情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每当看见米兰和刘有亲密一点的行为,他都会生气,甚至把气撒到米兰身上。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比刘差,马小军可以冒着生命的危险去爬大烟囱,而且在成功之后对着刘大声地喊叫:“给我去买烟啊,给我去买烟!”这些感情上的“自私”虽然反映了他对米兰的在乎,但加上他的固执,就让人觉得他有一些狭隘。狭隘到去呵斥自己心爱的人,去介意一些细枝末节。当然,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他的这种狭隘还不能算是他的一个缺点,只是一种不成熟。

除了贪玩、孩子气和一点狭隘,作为一个生活在混乱年代的男孩子,他也有鲁莽的一面。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打架中,也体现在后来马小军企图强暴米兰的情节里。帮朋友打架,明明看见了对方是自己的一个同学,但他还是抡起了一块砖头向同学的头上砸去,根本没有想过后果。当时的他是粗暴冲动的,还有一点点地爱面子——在朋友面前,自己不能有一点犹豫和胆怯。对米兰的冲动,不仅仅是体现了他对米兰的一种极端的占有欲,更是暴露了他性格中鲁莽的一面。

本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旁白,推动了故事的进展,完整了故事的背景和内涵。而且,还采用了一点“亦真亦幻”的叙事手段。就像刚开始交待的那样,主人公自己也分不清回忆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自己的幻觉。然后,主人公带领大家回顾了自己的快乐和悲伤,在马小军和刘为了米兰起了冲突,就要打起来这一高潮时,主人公却突然截止了这一段回忆,继而开始“检讨”自己——这一情节并不是真的,而是自己的幻觉。这就使观众有种惊奇,甚至是困惑的感觉。紧接着,主人公就交待了事情真实的却没有什么意思的经过,并对从某一时段开始“消失”的北蓓作了一个并不完美的解释,有一点在“亡羊补牢”的感觉。这种突然而来的对比好像是在告诉人们,主人公内心真正的想法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有种无奈的感觉。再后来,马小军跳水,被一些人攻击的时候,影片又用了模糊的影像,制造了另一个亦真亦幻的效果,给影片的结尾画上了一个平和的句号。

把主人公设置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就在无形中赋予了他无穷的可能性,让马小军这一饱满形象不知不觉的树立在观众的心中。他不凡的经历,不仅给人带来了心灵上的启示,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在那些看似辉煌灿烂的时期渡过的并不灿烂的人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