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考试作弊被抓被取消学位证,心态崩了,如何平复?

如题所述

这个心态很难平复,可以给自己打气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记住以后不要再作弊了,得不偿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3
从反思中获取教训。先一定要自己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然后向老师道歉认错后再寻找可解决的办法。
第2个回答  2020-11-23
作弊被取消学位证,首先你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本来考试作弊就是不正确的行为,自己没有认真复习而是抱着侥幸心理作弊。接下来要痛定思痛,以认真的态度放在学业上,弥补自己的错误,顺利毕业。
第3个回答  2020-11-22

作为一个刚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人,笔者觉得,大学生的心理脆弱问题,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有更多复杂的因素值得我们去探究。

首先,“参加补考作弊”这件事情,就足以说明该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当中并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他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大学时期的迷茫所致。

其次,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而跳楼轻生这个行为,也可以说明这个学生十分看重父母和他人的看法,甚至已经到了失去自我的地步。以至于当“作弊被抓,被取消学位证”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他觉得他必然会失去父母家人的认可,也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最后,在事发之后,有部分网友认为“大学作弊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这种观点,其实也在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困境:得过且过,找不到学习的动力,浑噩度日。

缺乏学习动力和人生目标、得过且过、沉迷游戏、心理脆弱......这种种问题,构成了当代大学生难以突破的心理困境。

因此,这篇文章也将对大学生普遍面临的3大心理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希望能够避免此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01 失去学习目标和动力,麻木度日

相信很多人在上高中的时候,都会经常听父母和老师说“等你上了大学就好了,上了大学就解放了。”

于是很多高中生都会抱着“再忍一忍,到了大学就可以自由了。”的想法,去面对高考。

但是等到上了大学之后,很多学生才发现,大学里虽然没有人会逼着自己去学习,但是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想要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学习目标和发展目标,实在是十分困难。

于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都选择将平时的时间花费在打游戏或者追剧上面,以此来麻痹自己。还安慰自己说“没事,我就玩一年,到了大二我就好好学习。”

可是等到大二之后,由于之前在游戏等方面耗费的“沉没成本”太高,再加上考试不及格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都会给自己打上“不适合学习”“不喜欢学习”等标签,更加难以走出当前的心理困境。

就像此次案件当中的学生小阳一样,他明明有半年的时间,可以去准备这次补考,但他还是选择了作弊。究其本质,也许并不是因为考试的内容真的很难,或者是他学不会,而是因为他已经形成了对自己的刻板印象和负面评价,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辜负父母期望的“差生”,从而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排斥心理。

在上了大二之后,他肯定也一直都在责备自己,为什么大一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为什么会挂科?同时对父母产生深深的愧疚感。正是这种愧疚感和自责,让他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深渊。

而到了大三之后,很多学生都会开始面临就业的压力。此时许多学生往往都会在以下几种可能性当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开始努力:考研、考公务员、面试就业。

但是在他们匆匆忙忙为自己选定人生方向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目标不是通过一次简单的选择而得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反复摸索而得来的。

很多大学生在做目标选择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重大的误区。他们往往对各个选项缺乏足够的了解,而只是简单的根据父母的偏好、周围人的建议来做选择。

这样一来,哪怕他们已经做出了选择,但还是会在努力的过程当中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

“我当初如果没有选择考研而去工作会不会好一点?”

“哎!我当初应该继续深造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犹疑不定的状态,是因为他们不敢直面目标选择过程的痛苦,只希望能够“快刀斩乱麻”地完成这个过程,尽快过渡到下一个人生阶段当中。所以他们才会和自己选择的目标缺乏足够的“联结感”。

所谓的“联结感”,指的是个体对目标的认可程度和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程度。

一般来说,只有通过自己的反复尝试和摸索而得来的目标,才会让个体产生较强的“联结感”。

比如说一个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和别人交往的过程当中,发现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开始逐步学习理论知识,并且将这些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当中,同时收到了很多正面的反馈,对他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他学习心理学的自信心也在逐渐增强,最后将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与自己的目标会产生强烈的联结感,这种联结感,会帮助他克服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阻碍,让他为自己的目标心甘情愿地付出。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是因为在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觉得心理咨询师这一行业就业前景好而选择这个职业的,那么他和目标之间的联结感则较低。因为他对目标缺乏足够的内部认同,所以很有可能会在日后的努力过程当中,感到犹疑不定。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一大心理困境,就是在学习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无法及时为自己找到新的学习动力,并勇敢面对目标选择过程的迷茫和痛苦。

02 缺乏优质社交,与外部脱节

大学阶段是个体从学生身份过渡到其他身份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大学生是否能够通过优质的社交活动,来开拓自身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能力,将会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优质的社交还能够帮助大学生看到自身的局限性,让他们在榜样的影响下,逐步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要和优秀的人结交,并发展自己的社交网络,就意味着大学生必须从自己原有的“小圈子”当中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类有意义的活动。

但是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比起“走出去融入大圈子”,很多大学生依然倾向于停留在由同学和老师构成的“小圈子”当中。

有很多大学生甚至认为,只要自己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不需要花费时间在社交上面。

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交的意义远不止扩展自己的人脉圈子那么简单。

如果说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在培养我们的能力,那么社交的过程就是在培养我们展现自己能力的能力。

社会是由复杂的人际网络所组成的,不管是在研究生面试的过程当中,还是在企业面试的过程当中,亦或是在日后与同事、上级相处的过程当中,展现自己能力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实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思想深刻,对复杂事物有独到的见解,但却无法在社交当中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样一来,他们很容易就会碰到事业上的天花板。

除此之外,在展现自身能力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能够实时接收到他人的反馈。这样一来,大学生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当前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自己应该往哪些方面去发展。

能力始终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当中形成的,而不是在我们闭门造车的过程当中培养起来的。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第2个心理困境就是,严重低估了社交的重要性,长期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当中,闭门造车,以至于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社会脱节。

03 自我价值感较低,对未来感到恐惧和迷茫

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交,找不到发展目标等原因,很多大学生都会产生较低的自我价值感,特别是在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因而感到恐惧和迷茫。

这一点,从小阳身上,也可见一斑。他在自杀之前给妈妈发了两条微信“妈,不要想我。”“对不起,我配不上。”

由此可见,在小阳的世界里,“作弊被抓”就等同于天塌下来了,是自己所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究其本质,小阳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有关:

第一,学校过度强调毕业证和学位证的重要性,让学生为此感到恐惧。从笔者的亲身经历来看,很多大学为了让学生不旷课、不作弊、参加各类讲座和学校要求的活动,往往会告诉学生“如果违反校规或者是某方面不达标,那么将来就有可能拿不到学位证。”因此,很多学生都会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担心自己将来拿不到学位证。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拿不到学位证意味着无法考研、无法工作,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结果。所以学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起到管理学生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拿不到学位证”作为一种负面的刺激物,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说按时上课、考试不作弊等。

但是长期受到这种负面刺激的影响,学生却会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也就是说,在这种负面刺激的影响下,学生按时听课是为了避免不好的结果,而不是为了追求好的结果。

所以小阳才会在作弊被抓之后产生巨大的恐惧以至于轻生,因为他觉得拿不到学位证,自己就“完了”。

第二,父母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从小阳最后发给妈妈的那两句话来看,小阳轻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自己让母亲失望了,无法满足她的期待。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小阳平时也必然被父母寄予了厚望。

孩子总会将父母的人生愿望当作是自己的人生愿望,因此,当小阳觉得自己无法拿到学位证、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之后,自然也会产生绝望的念头。

第三,小阳自己过度地将目光局限在学历方面,而忽视了人生的其他可能性。

大学看似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但实际上也有不少的学生会选择“画地为牢”,把自己圈禁在自习室和图书馆当中,或者是圈禁在宿舍的电脑桌前。

这种行为背后,是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局限。

实际上,在当今这个时代,学历已经不再是大学生通向社会的唯一通行证了。

自媒体、创业甚至是摆地摊,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全新的就业选择。

但了解这些选择的前提,是“走出去”,从自身局限性的观念和想法当中走出去,从自己的“小圈子”当中走出去。

在看到未来的多种可能之后,小阳也许就会发现,哪怕最后真的拿不到学位证,自己也可以拥有很多种方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第三个心理困境是:过度受到学校规则和父母期待的限制,而没能发展出一个强有力的自我,去看到人生的其他可能性,因而出现了自我价值感较低的问题,无法客观评价自身的能力。

04 当代大学生破解困境的方法

第一,接纳自己的迷茫状态,在不断尝试的过程当中寻找目标

虽然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都经历过迷茫的状态,但是真正能够接纳这种状态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在面临这种迷茫状态的时候,都会选择逃避,或者是急于作出选择,来让自己“看起来不迷茫”。

实际上,哪怕是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也很有可能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只是按照以往的惯性在保持学习的习惯而已。

没有经历过迷茫状态的人,都不会有真正的突破和成长。

因此,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大学生可以在心底“允许”自己处于迷茫状态,并且经常告诉自己:现在的我还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但是我会积极地去寻找,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找到自己的目标。

与此同时,大学生也要允许自己的生活当中出现更多新的可能性。比如说积极地参加一些网络的付费课程,发展自己的其他技能,和社会当中的其他成年人交往;又或者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读书会,从书籍当中汲取养分;在社团的带领下打磨自己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有余力的时候尝试一些兼职等等。

虽然这些尝试很难在短期之内给我们带来一些看得见的回报,但是却会让我们的视野不再局限,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并真正地做到“和自己对话”。

第二,积极平衡学业压力、父母期待和自我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现实当中,被父母的期待压垮的孩子屡见不鲜。比如说父母渴望孩子能考上名校,能“赚大钱”,能光宗耀祖等等这些期望,其实都是父母自己想要实现而未能实现的心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年幼的孩子往往会继承父母的这些心愿,而在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这些期待的时候,孩子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愧疚感。

在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中,父母的这些期望和理想,往往会被孩子内化为自己“超我”当中的一部分,而“超我”过于强大的孩子,往往无法合理地平衡现实情况和理想之间的矛盾,他们不会考虑现实情况对自己的影响,而总是会觉得“是我还不够好”。

在超我的影响下,孩子很难接受满足不了父母期待的自己,抑郁等情况时有发生。而学业成就作为父母期待当中的一个部分,也很容易会被大学生当成是一种自我证明、满足父母期望的重要手段。

这两者带来的压力越大,大学生就越是难以发展出健康的自我,积极看待自身的能力。

因此,在面对父母期望和学业压力的时候,大学生首先应当建立起和父母之间的边界感,意识到哪些是父母的需求,哪些是我自己的需求,我是否会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而失去自我?

其次,不要将学业成就当作衡量自身能力的一个唯一的标签,而是要在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当中,看见自己身上的其他可能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