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含义是:一个人读不同的诗书,读书读得多了,身上会自带一股书卷之气,因为古时候的书本内容集中体现一个礼字,读书多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受书本内容影响,一言一行依书而为,形成读书人所特有的言行举止。更能领略不同的人生境界,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诗书让人有品位,有理性,增添儒雅之风,增添贤良淑德的芝兰之气!相反,如果没有内涵,不管怎么打扮,都不会显得有气质气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改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原诗如下: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释:

⑴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二人感情深厚。

⑵粗缯(zēng):粗制的丝织品。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裹:这里指经历。生涯:人生的境遇和其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⑶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泛指书籍。这里指才华、学识。气:指人的外在精神气色。华:这里指人气质高雅。

⑷老儒:对年老学子的称呼。瓠(hù)叶:瓠的叶子,可作菜用。据载,东汉刘昆有学生五百多人,每年春秋两度祭祀,常常准备好各种礼仪并用木瓠的叶子作祭祀品。瓠,葫芦、冬瓜等的总名。

⑸强:勉强。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踏槐花:旧时考试是在秋天举行,夏季槐花黄的时节正在忙于温书应考,故有“槐花黄,举子忙”的谚语。

⑹囊空不办:语出《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寻春马:唐代新科进士有头簪鲜花,骑马踏春的习俗。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即写此事。

⑺择婿车:唐代科举风俗,放榜那天,新科进士要在曲江宴会,公卿门阀之家常常装饰车马,前来选婿。这句暗示董传尚未娶妻。

⑻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⑼诏黄:诏书。因诏书是用黄麻纸书写,故称。字如鸦:常指乱涂或书法拙劣,这里指诏书上写的黑字。语出唐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译文: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赏析:

此诗称许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皇榜得中。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一开端,就吟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经典地阐释了读书与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粗缯大布”,说明董传家贫,穿不起一般读书人穿的绫罗绸缎,同时,也说明董传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诗人这样描写董传,不是嘲笑他的贫穷,而是真诚地赞美董传宁肯吃得差、穿得差,也要读好书、力求上进的品性。“襄生涯”,形象地把董传的清贫之态描写了出来。尤其是一个“裹”字,极其传神,也极有画面感,生动地刻画出穷人家的男儿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依然热爱读书的形象。“腹有诗书”,诗人自己热爱读书,对读书的用途自然理解深刻,所以,这四个字意在说明一个人的高雅气质来自哪里。“气自华”,原来,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够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华丽气质。“气”,即“气质”,是一个人由内及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高雅举止。“华”,是一种只能由自身修养而来的气质,一种无法复制或模仿别人的高责而华美的仪容仪态仪姿,一种让别人一看到你,就会觉得你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这是一种由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高贵气质,这种气质,与金钱和权力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你所掌握的知识把你洗练出来的一种儒雅之气。“自”是全句的重心所在,它强调华美的气质是由自己修炼而来,是你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它把“腹有诗书”和“气华”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了,使得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同时进步阐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无论一个人多么贫穷,只要他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终将会变得精神熠熠、气质非凡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赞美董传安贫但追求上进的品质,说明董传是一个有高远志向的人。“厌伴”与“强随”相对应,“老儒”和“举子”相对应,“烹瓠叶”和“踏槐花”相对应,通过这种两两对应的比较,来说明董传一心向上的阳光心理。同时,“烹瓠叶”借用《诗经·小雅·瓠叶》的典故,更加形象地描绘出董传渴求新知识的愿望。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虽然使用既诙谐又真诚的语言,劝慰自己的朋友董传,贫穷并不会影响到你高中皇榜,只要能够进士及第,你不用骑着高头大马,一样会被有权有势人家的姑娘相中。“寻春马”,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说明一个人一旦登科,即便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也会很容易就会被人们发现,再一次强调读书对于一个贫家子弟的重要性。“择婿车”借用王定保在《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中记载的唐代进士放榜的当天,公卿家凡是有待嫁女儿的都倾巢而出,满城观看,选取佳婿,以此鼓励董传积极进取,同时也描绘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状态,人们普遍对读书人认可度较高,整个社会对“科举”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读书人的评价标准就是“进士及第”。“眼乱行看”,尽管有些调侃的意味,但却真实地反映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社会现实。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继续鼓励并预祝董传能够金持题名,让昔日那些认为他家贫而小瞧他的世俗之人看看他扬眉吐气的样子。最后这两句似乎与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些许的矛盾,其实,无论是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抑或对于某一个体来说,“贫穷”永远是制约其发展的“紧箍咒”。所以,诗人也没有脱俗,又对当时的这一社会现象给予了批判。

整首诗语言既朴素又带有一点诙谐;对仗工整,但又极其注重用典;而且,用典之巧、之妙,堪称高手中的高手;意蕴含蓄,却深刻描摹出了社会的现实。足见诗人社会生活经验丰富,而且善于将生活中的现象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这正应了那句“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1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的意思是:本义来说就是指一个人读书读得多了,身上会自带一股书卷之气,因为古时候的书本内容集中体现一个礼字,读书多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受书本内容影响,一言一行依书而为,形成读书人所特有的言行举止。

后来引申为:一个人学识丰富,见识广博的话,这样的人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相反,如果没有内涵的话,不管怎么打扮,都不会显得有气质风度。


出处:

《和董传留别》苏轼 〔宋代〕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

平日里穿着粗制的丝织品和粗劣布衣,所有学问都在胸中气质高雅光彩夺人。

厌倦了陪伴着老先生过清淡的苦日子,立志要跟随举子们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钱就不去置办那些高头大马,只用眼睛看那目不暇接的“择婿车”。

高中皇榜时就可以向世俗的人夸耀了,诏书上如鸦黑字一定会写着你的大名。


注释:

⑴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二人感情深厚。

⑵粗缯(zēng):粗制的丝织品。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裹:这里指经历。生涯:人生的境遇和其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⑶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泛指书籍。这里指才华、学识。气:指人的外在精神气色。华:这里指人气质高雅。

⑷老儒:对年老学子的称呼。瓠(hù)叶:瓠的叶子,可作菜用。据载,东汉刘昆有学生五百多人,每年春秋两度祭祀,常常准备好各种礼仪并用木瓠的叶子作祭祀品。瓠,葫芦、冬瓜等的总名。

⑸强:勉强。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踏槐花:旧时考试是在秋天举行,夏季槐花黄的时节正在忙于温书应考,故有“槐花黄,举子忙”的谚语。

⑹囊空不办:语出《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寻春马:唐代新科进士有头簪鲜花,骑马踏春的习俗。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即写此事。

⑺择婿车:唐代科举风俗,放榜那天,新科进士要在曲江宴会,公卿门阀之家常常装饰车马,前来选婿。这句暗示董传尚未娶妻。

⑻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⑼诏黄:诏书。因诏书是用黄麻纸书写,故称。字如鸦:常指乱涂或书法拙劣,这里指诏书上写的黑字。语出唐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赏析:

此诗称许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皇榜得中。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一开端,就吟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经典地阐释了读书与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粗缯大布”,说明董传家贫,穿不起一般读书人穿的绫罗绸缎,同时,也说明董传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诗人这样描写董传,不是嘲笑他的贫穷,而是真诚地赞美董传宁肯吃得差、穿得差,也要读好书、力求上进的品性。“襄生涯”,形象地把董传的清贫之态描写了出来。尤其是一个“裹”字,极其传神,也极有画面感,生动地刻画出穷人家的男儿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依然热爱读书的形象。“腹有诗书”,诗人自己热爱读书,对读书的用途自然理解深刻,所以,这四个字意在说明一个人的高雅气质来自哪里。“气自华”,原来,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够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华丽气质。“气”,即“气质”,是一个人由内及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高雅举止。“华”,是一种只能由自身修养而来的气质,一种无法复制或模仿别人的高责而华美的仪容仪态仪姿,一种让别人一看到你,就会觉得你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这是一种由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高贵气质,这种气质,与金钱和权力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你所掌握的知识把你洗练出来的一种儒雅之气。“自”是全句的重心所在,它强调华美的气质是由自己修炼而来,是你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它把“腹有诗书”和“气华”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了,使得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同时进步阐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无论一个人多么贫穷,只要他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终将会变得精神熠熠、气质非凡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赞美董传安贫但追求上进的品质,说明董传是一个有高远志向的人。“厌伴”与“强随”相对应,“老儒”和“举子”相对应,“烹瓠叶”和“踏槐花”相对应,通过这种两两对应的比较,来说明董传一心向上的阳光心理。同时,“烹瓠叶”借用《诗经·小雅·瓠叶》的典故,更加形象地描绘出董传渴求新知识的愿望。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虽然使用既诙谐又真诚的语言,劝慰自己的朋友董传,贫穷并不会影响到你高中皇榜,只要能够进士及第,你不用骑着高头大马,一样会被有权有势人家的姑娘相中。“寻春马”,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说明一个人一旦登科,即便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也会很容易就会被人们发现,再一次强调读书对于一个贫家子弟的重要性。“择婿车”借用王定保在《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中记载的唐代进士放榜的当天,公卿家凡是有待嫁女儿的都倾巢而出,满城观看,选取佳婿,以此鼓励董传积极进取,同时也描绘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状态,人们普遍对读书人认可度较高,整个社会对“科举”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读书人的评价标准就是“进士及第”。“眼乱行看”,尽管有些调侃的意味,但却真实地反映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社会现实。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继续鼓励并预祝董传能够金持题名,让昔日那些认为他家贫而小瞧他的世俗之人看看他扬眉吐气的样子。最后这两句似乎与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些许的矛盾,其实,无论是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抑或对于某一个体来说,“贫穷”永远是制约其发展的“紧箍咒”。所以,诗人也没有脱俗,又对当时的这一社会现象给予了批判。

整首诗语言既朴素又带有一点诙谐;对仗工整,但又极其注重用典;而且,用典之巧、之妙,堪称高手中的高手;意蕴含蓄,却深刻描摹出了社会的现实。足见诗人社会生活经验丰富,而且善于将生活中的现象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这正应了那句“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是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时创作的一首留别诗。一说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董传曾与之交游。两人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文,相知甚深。苏轼深感年轻的董传不但诗才出类拔萃,而且善于论诗衡文。对于董传的学问与诗才,在《上韩魏公一首》中,苏轼曾有较高的评价:“其为人,不通晓世事,然酷嗜读书。其文字萧然有出尘之姿,至诗与楚词,则求之于世可与传比者,不过数人。”遗憾的是,董传终身布衣。因此,此次临别苏轼作此诗以祝愿并宽慰董传。


表达主题:

《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首联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颔联写董传倦于从师学礼,忙于温书应考,表明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颈联用两个典故鼓励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选婿车”包围而眼花缭乱;尾联承上继续鼓励董传,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全诗蕴藉含蓄,巧于用典,层层交织着董传粗衣在外而经纶在内以及贫困窘迫的情状与作者美好的祝愿之间的种种矛盾,造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名家点评:

明代谭元春《东坡诗选》:“‘腹有诗书气自华’,使人不敢空慕清华之气,语亦大妙。”

清末高步瀛《唐宋诗举要》:“(首联二句)飘然而来,有昂头天外之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0-07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精典格言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博览群书,他的为人处世就会与一般的人不一样,效率和结果也不尽相同,彰显了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的气质和情操。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人们重视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做一个有思想有意义的人。

人类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从上古时代的原始守猎,到阶级社会的分工与协作,再到如今的智能信息时代,人们的认识认知都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在对一个事物没有认知之前,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尝试,实验分析,从而得到认知和掌握。象钻石起火,牛顿的万有引力,雷电及电磁感应原理,牛痘等疫苗对疾病的控制,都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的结果,这对研究者是直接认知,而对于后来者,就是间接经验,就是知识,对于前人遗留的学术论据,加以分柝采纳,对不够完善的加以补充,从而使某一事某一物更趋完善,这就是读书的好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对每个事物都要亲自实践去认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前人现成有用的东西已经告知你,就直接拿去使用,用书籍的阶梯使自己走得更高更远。现举个例子,在古代每天日出日落,人们认为地球是中心,到后来哥白尼认为太阳是中心,在到当今的太阳糸只是宇宙的一颗尘埃。认识的发展离不开前人的诗书,掌握其精髓,才能有更高的认知,才气才能升华。同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通过苏联十月革命的传播,中国成立了共产党,毛主席把马克思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以农村包围城市,依靠人民群众,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也是共产党人对革命先驱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爱读书,读好书,用心学习,潜心钻研,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一本好书,一位挚友;千万本好书,千万个朋友。愿我们每个人都勤奋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8-12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的意思是: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出处:

宋代苏轼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翻译: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赏析: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苏轼 古诗》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8-19
  1、解释  腹有:胸有,比喻学于成。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
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  
2、出处:宋代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3、原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4、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5、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