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口红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请分析B选项,它要怎么体现呢,O(∩_∩)O谢谢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讲,是由于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经济萧条,人们的收入减少,正常情况下人们的消费也会减少。

但是,当人们放弃购房、购车,放弃出国旅游等对昂贵商品的消费时,人会把手中的闲钱用于消费那些昂贵商品的替代品——“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也就是产生了替代效应。这种替代效应远远大于因收入减少而减少消费的收入效应,于是就产生了口红效应。

扩展资料:

放大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

文化消费具有“口红效应”。一般而言,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购车、买房成为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要,又符合其承受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这种效应被称为“口红效应”。

今年初,全国贺岁片票房超过5亿元,出现井喷式增长,就是一个例证。腾讯网增值服务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95.5%,“QQ空间”活跃用户量突破2亿,是另一个例证。

其次,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危机时期,恰恰是文化产业兴旺的黄金时期。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引发全球大萧条。可就在经济最糟糕的时候,电影产业却迎来了发展。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再次印证了这一规律。

日本的动漫产业、电子游戏业,韩国的影视剧业、网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口红效应

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放大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7

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奢侈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

经济危机之下,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等都发生了变化,普通消费者个个都变成了砍价高手,经济危机也使得如口红这类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类的产品出现了大卖。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

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给“口红”带来了市场。美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的销售额证实了这一观点,其中包括法国欧莱雅公司、德国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资生堂公司等。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口红效应”开始显现,而“口红效应”这一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

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激这些廉价奢侈品的消费上升。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经营策略,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国内,“口红效应”一词的走红,源自中国电影行业的一场讨论。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那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还让秀兰·邓波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有人因此认为,中国电影也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境上扬的机会。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电影借“口红效应”推广开去,其他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以从“口红效应”中获益。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讲,是由于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经济萧条,人们的收入减少,正常情况下人们的消费也会减少;

但是,当人们放弃购房、购车,放弃出国旅游等对昂贵商品的消费时,人会把手中的闲钱用于消费那些昂贵商品的替代品——“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也就是产生了替代效应。这种替代效应远远大于因收入减少而减少消费的收入效应,于是就产生了口红效应。

扩展资料:

1、机遇

“口红效应”只是眼下众多消费心态中的一种,为文化产品的走红创造了一定的可能。对文化娱乐消费品来说,除了“口红效应”,“内容为王、服务至上”才是始终不变的铁律。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活压力会增加,沉重的生活总是需要轻松的东西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所以电影等娱乐市场消费不是很贵的生意会比较好些。

韩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流行的是鲜艳的色彩,并且短小和夸张的款式订单多;日本的服装销量很低,但是修鞋补衣服的铺子生意却前所未有的火。

2、应用条件

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的产品也可以充分利用“口红效应”来拉动销售:

首先是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实用价值外,要有附加意义;

其次,商品本身的绝对价格要低;

再次,商家要充分利用情境来引导消费者、引爆消费欲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口红效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9


      经济危机之下,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等都发生了变化,普通消费者个个都变成了砍价高手,经济危机也使得如口红这类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类的产品出现了大卖。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


      口红效应源自裙边理论,又称裙边效应。当妇女普遍选择短裙,裙边向上收时,股市也随之上扬,如上个世纪20年代和60年代;相反当妇女穿着长裙,裙边向下降时,市场也逐渐走低,如上个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


      裙长反映经济的理论,起源于1920年代宾州大学华顿商学院经济学家乔治泰勒的观点:“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经济状况差的时候,人们会买长裙,口红会畅销,在原理上异曲同工,都是基于“收入水平”这一根本性因素。它反映的是社会的经济状况与人们消费习惯之间的关系,消费偏好属于现象,收入水平才是根本原因。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6-19

原因

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奢侈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

经济危机之下,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等都发生了变化,普通消费者个个都变成了砍价高手,经济危机也使得如口红这类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类的产品出现了大卖。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

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给“口红”带来了市场。美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的销售额证实了这一观点,其中包括法国欧莱雅公司、德国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资生堂公司等。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口红效应”开始显现,而“口红效应”这一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

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激这些廉价奢侈品的消费上升。

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经营策略,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国内,“口红效应”一词的走红,源自中国电影行业的一场讨论。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那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还让秀兰·邓波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有人因此认为,中国电影也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境上扬的机会。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电影借“口红效应”推广开去,其他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以从“口红效应”中获益。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讲,是由于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经济萧条,人们的收入减少,正常情况下人们的消费也会减少;但是,当人们放弃购房、购车,放弃出国旅游等对昂贵商品的消费时,人会把手中的闲钱用于消费那些昂贵商品的替代品——“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也就是产生了替代效应。这种替代效应远远大于因收入减少而减少消费的收入效应,于是就产生了口红效应。

扩展资料

在经济下行,消费力下降的时期,商家们给买不起车和房的人们制造了一个新的消费理由:购买“轻奢侈品”(即廉价的奢侈品)来安慰、犒劳自己。无疑,轻奢侈品在这些时期成为了“口红效应”的极大受益者。

比如化妆品,美国1929年至1933年工业产值减半,但化妆品销售增加;1990至2001年经济衰退时,化妆品行业工人数量增加;2001年遭受9·11袭击后,口红销售额却翻倍。

此外,娱乐业从经济衰退中获利也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规律。“9•11”事件之后,全球经济一片叫苦不迭,而娱乐业却一枝独秀。当时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下跌至63年来的最低点2.1%,娱乐支出却升到了一个占总支出8.4%的高百分比。

电影产业就是其最有力的例证,美国电影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腾飞期,那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大受欢迎,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还让秀兰·邓波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借用美国一位著名导演吕克·贝松讲过的一句话:“当我们意志消沉的时候,这些轻松的电影就像是治病解忧的阿司匹林,让我们再一次感觉良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口红效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