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是什么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4
1.管理的人性观是指从管理的角度对人性是怎么认识的,其发展演变分别有四个阶段:经济人人性观、社会人人性观、自动人人性观、复杂人人性观。 "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业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社会人假设认为在社会上活动的员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个群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是 社会存在。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社会人 ”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他在生活工作中还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因此,“社会人” 的假定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的方向。“社会人”假设的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和 麦格雷戈等。 “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man),也叫“自动人人性观假设”。这一概念是马斯洛提出来的。马斯洛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能力要求被运用,只有潜力发挥出来,才会停止焦躁。”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希望趋于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具有这种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就叫“自我实现人”,或者说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人”。美国科学家德加.沙因首先提出了“复杂人”人性假设。该理论认为,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而应该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这种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是时刻变化的;(2)人的各种需要和动机,会发生相互作用;(3)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由于人的需要不同,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人的普遍人性假设和管理方法。“复杂人”不拘泥于一处的人性假设,引申出了形形色色的管理流派,管理理论进入“管理丛林”阶段。 2.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F·M·Taylor,1856-1915年)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的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在西方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设法最有效地控制作为机器附属物的工人,以提高生产率。泰罗把人视为受金钱驱使的经济物,认为物质刺激是调动人积极性的最重要手段。1911年,泰罗的书《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他在书中提出了生产作业标准化、工时利用科学化等原则。当时美国推广了泰罗制,运用"胡萝卜加大棒",结果30多个工种的劳动生产率超出欧洲的3倍。 泰罗把人看作完全受物质利益支配的动物,是所谓"经济人",这抹煞了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因而是错误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服务的。尽管如此,该理论对推动生产发展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研究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出发的,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有关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这正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石。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他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在组织理论上,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中,他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行政组织是“对人群进行控制的最理性的、众所周知的手段”,只有高度结构的、正式的、理性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才是对员工进行强制性管理的最合理手段,才是达到目标、提高劳动效率最有效的形式,并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形式。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9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富强,一个组织要想发展壮大,一定要把管理工作做好。   在现代社会中,管理作为组织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可以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们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在参与管理活动,要么管理国家,要么管理组织,要么管理业务,要么管理家庭、管理子女。可以说,国家的兴衰、组织的成败、家庭的贫富无不与管理工作是否得当有关。   在亚当�6�1斯密的分工理论(1776)和查理�6�1巴贝奇机械制造业管理理论(1832)的指导下,英国在18—19世纪的生产管理获得了飞速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泰罗的科学管理(1911)、福特的移动式装配流水生产线(1913)、休哈特的质量控制(1931)等一系列管理思想和技术的推动下,美国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20世纪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创造性地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和准时制生产等管理手段,这使日本变成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由此可见,哪个国家最先创造性地推广使用了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做好了管理工作,其经济就会获得最快速的发展。因此,学好管理学,掌握管理的基础理论,提高管理的整体水平,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数学等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是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学习和掌握管理学是掌握完备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管理学是研究和探讨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这些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对于所有管理领域具有普遍适用性,是管理学科群中最为基础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广,影响面大,是理论性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系统、全面、重点、求新地介绍管理理论、知识、方法、手段,尤其强调管理观念的更新、管理内容的拓宽,并为从事经济管理和工商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研究与解决问题时提供参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1-14
  《管理学基础(非经管专业)》(第四版)是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编的基础类课程规划教材之一。
  当今时代,社会环境变化迅速,管理者面对的管理实践在相应改变,我们的教材也要随之调整,以增强教材的先进性、适用性。本教材依据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立足于社会实际,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征,从非经管专业高职高专学生对管理知识的实际需求出发,本着注重能力培养、理论必需够用的编写理念进行编写。另有多本同名图书。
第4个回答  2013-06-24
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 理性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对员工进行强制性管理的最合理手段,才是达到目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