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哪?

如题所述

米姓是一个中文姓氏,米姓的起源有六个说法:一说是米姓来自两周时期官职; 一说是米姓来自远古时期舜的后代;一说是米姓来自先秦楚国米芾的后代;一说是米姓来自隋唐时期米国汉化改姓;一说是米姓来自回族汉化改姓;一说是米姓来自满族汉化改姓。米姓郡望辽阳郡   米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到2009年1月为止,米姓在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一十位,人口约五十二万九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33%左右。据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氏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但是,除了米芾自己的“考证”,史书上已经没有类似的记载了。又据《唐书》记载,“米”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中国甘肃省临泽县)有个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就有“米”氏。其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并以汉字“米”为氏。米氏族人后来主要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京兆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 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陇西郡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高平郡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 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辽阳郡   辽阳郡:即辽阳,名称始于小辽水,“水北曰阳”。汉朝时期,辽阳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敛名辽阳。辽阳是辽宁省最古老的城市。辽阳市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治所在襄平。历经秦、汉、三国时期,均属幽州辽东郡的辖地。西晋时期属平州辽东郡。东晋时期的前燕、前奏、后燕等建立割据政权,仍属辽东郡。从北燕经南北朝到隋朝时期,被高句丽割据。唐朝时期属安东都护府。国民党占领时期仍沿用旧制。1949年后实行市、县分治,属辽东省。1954年划归辽宁省。1958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属鞍山市。1961年市县分抬,仍属鞍山市。1966年改为辽宁省辖市。1968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仍为省辖市。 南阳郡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中国河南省南阳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