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第二计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三十六计第二计是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主要内容: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命田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国大军倾巢而出,内部必定兵力空虚,于是率大军直奔魏国都城而去。庞涓听后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

发生在公元前353年、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之战,也叫桂陵之战。当时,齐国为了解除魏国对赵国的围攻,听取军师孙膑的建议,采取“批亢捣虚”即避实击虚的战法,出兵直指防备空虚的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桂陵地方大败魏军,解了赵国之围。

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与齐是盟国,邯郸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不要出兵救赵,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讨。

齐相邹忌主张不出兵。齐将段干朋则主张先出兵一部,进攻魏国襄陵,加以牵制,等到赵、魏两军打得精疲力竭,然后再出兵救赵。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意见。公元前353年,魏军攻下邯郸,齐威王认为出兵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出征。

田忌打算直趋邯郸,进攻魏军。孙膑建议说:要理清乱丝,不能握拳硬打;要解开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搏斗。派兵解围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能硬碰硬,而是应该采取“批亢捣虚”的办法,撇开强点,攻其弱点,避实击虚,使敌感到形势不利,后顾之忧严重,自然就会解围。

现在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应该迅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其防备空虚的地方。这样,魏军一定会回军自救,我们就可以既救了赵国,又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一举将其击败。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军直趋大梁。都城危急,魏军果然急忙从邯郸撤退回救。当撤至桂陵,与齐军遭遇,疲惫不堪的魏军大败,赵国之围也随之解除。

“围魏救赵”计名的来源

《三十六计》,顾名思义一共有36个计谋,每一计都附有言简意赅的“解语”,重在阐述运用该计谋应该把握的客观规律。同时,为帮助人们把握运用该计谋的具体方法及把握具体方法中蕴含的客观规律。

每一计又都附有明白晓畅的“按语”,它既是对“解语”的进一步展开,又列举经典战(事)例予以佐证,可谓与“解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围魏救赵”作为《三十六计》第二计,能够名列前茅自然与众不同。

阐述运用该计谋应该把握的具体方法的“按语”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如当齐救赵时,孙膑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大意是指,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如洪峰,就要避其锋芒,这如同开渠分流;敌人弱如细流,就要一网打尽,这就像筑堤截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围魏救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