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骗术到底有多猖狂

如题所述

秦朝之前,虽礼崩乐坏,但市场管理还是很严格的,《周礼》就规定“禁异服,识异言。”

即外地人、异装癖不准在市场里做买卖,布太粗或太细,布幅太窄或太宽,禽兽鱼鳖不是现杀的,不是时令食物或者东西没成熟,也统统不许卖。

/穿越到秦朝的财经达人/

而且想在市场里买到千叶的项链,周大福的戒指根本不可能,因为只能上缴给国家,私人禁止交易。

商品价格也必须经贾师(古代官职,有稳定市场贸易价格的职责)确定后按估价销售。

当然这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毕竟此时就已经有人感慨“如贾三倍,君子是识”了(奸商大发横财,君子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

三倍的利,怎么可能没有诈骗和假冒伪劣,奈何生产力水平太低,时间一晃到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宋朝物产丰富,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各地名优产品纷纷上架,由此迎来一波假冒伪劣的小高潮。

/宋朝汴京的繁华/

《萍踪可谈》第二卷写当时江西瑞州府的黄蘖(huáng niè,落叶乔木,可入药)声名远播,就有“寺僧园户竟取他山茶冒其名,以自眩好事者。”

即僧侣和从事园艺的农户找来别处的山茶花冒充黄州的黄蘖,以此迷惑喜好花道的买主。(没想到你们是这样的和尚……)

质量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欧阳修就抱怨市场上卖的笔“有表曾无实,价高仍费钱,用不过数日。”

/受害者之一的欧阳修/

还有伪造字帖的,刘克庄在《南浦亭寄相思》里写:“买来晋帖多成赝”;

伪造古瓦砚的,韩琦曾写诗:“巧工近岁知众宝,杂以假伪规钱缗。头方面凸槩(gài)难别,千百未有三二真。”就是说,手巧的工匠知道最近流行这类文物,于是伪造古瓦砚,仿品几可乱真,市面上一千块古瓦砚里未必有几件真品。

有些手段非常恶劣,直追今人。

刘克庄还写过这样一件事,说黄州(今天的湖北省黄冈)有一个卖油郎名叫渠生,最是贪财逐利,每次他榨油,都要趁油热的时候加小便进去,最多可以加到三分之一。

太湖洞庭山的干橘皮很有名,就有人拿“柑皮及永嘉扁橘皮”混在当中,以次充好。

这还不足以反映药品市场的混乱程度。《名公书判清明集》收录了南宋时28位官员的判词,专有一类“伪冒交易”,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的:

太守胡石壁昨日在市场上买荜澄茄(bì chéng qié,某种中药材)一两,这种药是非常便宜的,太守在六家药铺各买了一钱六分,其中李百五卖的药不但陈腐细碎,而且杂草梗占其三分之一,便宜的药尚如此,贵药还了得?卖给太守尚如此,老百姓来买,岂不作假更厉害。

药品市场混乱成这样,也难怪朱熹要感慨看病遇到庸医庸药概率太大,良医难觅,还不如不看病,就相当于被中等水平的大夫诊治过了。

/朱熹老师爱吐槽/

做生意卖假货是骗,拿种种手段和话术来诈也是骗。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现代能见到的商业诈骗案例也多是自此时来,其中伪造票据就是肇始于宋。

而且手段很多,“或浓淡其墨迹,或异同其笔画,或隐匿其产数,或变易其土名,或漏落差舛其步亩四至。”(有的将墨迹变深变浅,有的在上面修改某些字的笔画,有的改掉土地的归属,有的故意将土地所有面积写错。)

同样也出现了一些鉴别假票据的手段和经验。

凡伪造当事人笔迹及制造伪券者,多在书写完毕盖有官印的契约上直接添入他人的签押,若“券墨浮朱上”,一定是“先盗用印然后书之”。( 如果“票券上的墨浮在丹朱那一层的上面”,一定是“先盗用别人的印,印好一张纸,再在纸上书写票券”)

洪镐在审理一桩田讼案件时很快发现一方当事人的契券是假的,因为“若远年者,里当白”,而此契券“表里一色,伪也。” ( “如果真是经年之物,票券纸心应该是白色的”,而这张契约“表面和纸心颜色一致,一定是拿茶叶水等手段浸泡过,是假的。”)

侍御史“章频”在彭州九陇县做知县时,眉州大姓孙延世作伪券骗夺族人田,转运使委派章频审理此案,章频发现墨迹浮于印上,“是必先盗印然后书”,破了此案。

/清代审案/

类似的案例还有土豪龙幸妄占周整田一案。因契书上有周整母亲的手印,所以周母屡告屡败。主审官发现“日月在周母氏印上,是必得周母他犊尾印以续伪契。”(日期是写在周母的印鉴上,一定是从别处找来印有周母印鉴的残纸,然后续在伪造的契约上,因为残纸太小,只好将日期写在印鉴上)遂连番逼问总算把案子破了。

/古代金融市场/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鉴别办法就有应对之策,有人就拿墨鱼汁来加工伪券,刚做成时字迹“宛然如新,过半年则淡然如无字”,还有人拿茶叶水浸染,或者拿古印来做新券,都是后世拿来给古董做旧的法子。

发展到后来,连纸币也开始伪造,这比私自铸钱可赚多了,几乎没有成本,印出的纸币可都是成贯成贯,收益接近一千倍。

除此外,还有江湖中人的种种骗术,也很有意思,连阔如先生在《江湖丛谈》里就讲了很多江湖中人的规矩,首先就是春点,有道是“能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江湖手艺和潜规则绝不轻易外传)

春点是骗术的基础,是江湖中人识别身份和交流信息的手段。比如有人家中有病人,请大夫来,碰巧这家邻居也是走江湖的,跟请来的大夫说:“果实点是攒儿吊的黏啃。”

果实点在春点里指女性,攒儿吊的黏啃是心上有问题,心绞痛。

这位大夫都不用号脉,进去看两眼装个逼,把病情大致一说,这家人还以为遇到良医了,再开多贵的方子也得痛痛快快把钱掏出来。转过头来大夫和邻居把钱一分,就算得手了。

这种例子实在太多。走江湖有风、马、雁、雀、金、皮、彩、挂、平、团、调、柳等门类,细究起来每一门都有骗术。

这一类小买卖人也有行会,叫长青会。长青会的规矩是,如果会里其他人看到有人带了肥客回来要施展骗术,要躲得远远的,既不能听也不能看,不然就要立规矩。

可见对小买卖人来说,骗术就算是核心竞争力了。

古代遇到这类事情,最通常的办法就是打板子,打多少的都有,从二三十到一百多不一而足。此外还会要求被告退还非法所得。

/敢骗人就叫你屁股开花/

但遇到兄弟阋墙(兄弟之间的争斗),婆家、娘家之间的诈欺官司,往往要调解,连刑都不用,为的是维护人伦纲纪。

当然伪造票据情节严重的,乃至伪造纸币被发现的,那就比较严重了。

崇宁五年(1106年)发行小钞时,已在钞票上印“伪造钞已成流三千里,已行用者处斩”的文字。(伪造钞票已经成功出品的判处流放三千里,已经进入流通领域被发现的判处斩首)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颁布《禁止伪造会子法》,再次重申,伪造会子(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犯人处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