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水浒传的成语

如题所述

出自水浒传的成语如下:

登山涉水、点头会意、掉头鼠窜、多言多语、顿足捶胸、淡妆轻抹、风兵草甲、放刁把滥、纷纷洋洋、民穷财匮、贩夫皂隶、翻江搅海、风门水口、扶墙摸壁、扶危济困、佛性禅心、逢凶化吉、风行雷厉、飞檐走壁、看景生情;

飞针走线、过府冲州、冠屦倒施、鬼哭神惊、寡情薄意、骨肉未寒、高山峻岭、观形察色、诈奸不及、有钱有势、惜客好义、血流成渠、有头有尾、一五一十、杳无踪迹、以终天年、执鞭坠镫、真才实学、赃官污吏、饮泣吞声、众虎同心、高姓大名、改邪归正、狗血淋头;

水浒传书名由来:

“水浒”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但至于这个书名的确切含义,一直存在异议。

一种说法是:作者施耐庵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水浒传》;

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水浒传简介: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10
出自水浒传的成语有:
1. 鞍马劳倦: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2. 不按君臣:中医处方,以君臣相配为原则。
3. 不避水火:指不畏凶险。
4. 别出心裁:独出巧思,不同流俗。
5. 报仇雪耻:指报复冤仇,洗刷耻辱。
6. 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7. 保国安民:指安定国家,不让敌人扰乱。
8. 不怀好意:指怀着害人的恶意。
9. 搬口弄舌:指挑拨是非。
10. 闭口无言:合不上嘴,不说话。
11. 兵强将勇:兵力强盛,将领勇猛。
12. 不三不四:指不正派,也指不像样子。
13. 巴山度岭:形容山势险峻,也指路途艰难。
14. 杯蛇鬼车:指古怪的车子。
15. 不识局面:指不认识状况,也指缺乏经验或不懂情理。
16.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
17. 不识泰山:不认识泰山,比喻人不识事物的重要或不懂某一行的高手。
18. 不世之业:不是一般人所能建立的伟大功业。
19. 百依百随:形容一味顺从,也指千随百顺。
20. 表壮不如理壮:外表好看,不如里面有道理。
21. 不知颠倒:不知是非轻重,也指不分真假。
22. 不知疼痒:比喻不体贴,不关心。
23. 撑岸就船:比喻主持正义。
24. 从长计较:慎重考虑而不急于作出决定。
25. 从长商议:慎重考虑而不急于作出决定。
26. 彻里至外:从里到外,表里如一。
27重峦复嶂:形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等等。
第2个回答  2023-09-19
腥风血雨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

心满意足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一回:“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

血雨腥风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

一马当先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逼上梁山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