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是怎样出现变化的?

如题所述

春秋战国是个乱世,诸侯列国混战不断,逐渐破坏周天子的礼乐秩序,政治格局的平衡经数百年混战终于被彻底颠覆,伴随战争而来的则是百姓的流离失所,这对百姓而言是痛苦,而对政治而言则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要阶段。战争一方面在摧残着人们的生活,一方面又在加快民族文化的融合,持续推动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他们通过变革旧有的教育体系,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育自天子出的模式,孔子、孟子、老子、鬼谷子等诸子百家广收门徒,游走列国,合纵连横,将新兴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带到了诸侯列国,间接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新的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期间变法最为彻底的秦国,成为诸侯列国的最强者,也成为结束春秋战国数百年乱世的核心力量。

而在这些改变乱世的人才中,那些在诸侯列国中行使权力的人们,最开始的时候很多是天子家族乃至诸侯贵族们的后裔,随着战争的不断向纵深发展,旧有的贵族人才在逐渐没落,安逸享受得久了就自然而然的产生骄纵之心,这也便导致对权力和富贵产生寄生之情,国家的发展车轮也就停滞,为别国所超越或者毁灭。因此越是到春秋战国后期,尤其是变法势力团队的巩固,诸侯列国的最高政治统治阶级更替越来越快,许多旧的贵族门第衰败或消失,而一些出身微贱的人则依托自己的才华而爬上权力高位。这些人才很大部分都来自底层,祖父之辈或靠军旅为生,或靠经商为生,或靠土地为生,大多拜与诸子百家的某个门派,习得一身本事,便到某国国君身边进行游说。他们大多非常敢想也敢干,是列国变法图强的中坚。越是到战国后期,这种人就越是多,这是时代使然。

约在秦朝统一天下前数十年间,这些社会出身不高的人,越来越多的活跃在诸侯列国的政坛之上,当年为周人所贬低的商人族群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最快的发展,他们历经数百年的积累,财富几可匹敌国家财政。但是这些商人即便经历了数百年依然没有政治地位,这个时期的商人们便都非常热衷于借财富进入朝堂,妄图推行自己的治国理想,其中的佼佼者即是吕不韦。有趣的是,正是这个阶级的兴盛,呈现出一个新的地主和官员阶级合二为一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影响后世深远,在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更是形成了某种叫绅士阶级的群体。

这个时代里虽然周天子依然保持这天下共主的身份,但周王室的衰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自从周平王放弃祖先之地,将岐山地区拱手送给了西方的秦国而后,周天子的衰败就在意料之中。而周平王选择将都城迁徙到中原核心地区,虽说诸侯列国环绕周围,避免了戎狄部族的侵略,可是也给诸侯列国们挟天子以令诸侯创造机遇。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诸侯国君中,他们对周天子已经没有了西周时代的尊崇,周天子除了共主的虚名,根本没有实际控制国家的能力,甚至连军队也无法调度,周王朝末期的周赧王为攻打秦国,甚至要跟诸侯列国借钱借军队,可谓是悲惨万分,也可见周天子在这个时期已经完全丧失的军队控制力。

当年周武王推翻商朝时,周王室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功臣良将和上古贵族后裔,分封制的政治体系保持了周王朝的数百年的稳定发展,数百个诸侯列国在这些年间成为周天子共主身份下的臣属之国。这些国家或大或小,当然大部分都是小国,这是周天子的阴谋,周天子不愿意让任何诸侯国坐大,甚至周天子还暗许诸侯国君在国内推行采邑制度,就是诸侯国君可将土地再次进划分并封赏给有亲族或者有功之臣,这本身就是在削弱诸侯国君的力量。

在这数百年间,很多诸侯小国被彻底消灭,晋国,楚国,秦国等国成为攻灭诸侯小国的先行者,而后仿效者众多,但最终成功者是少数的七个国家,也就是后来的战国七雄,他们基本上已经不再朝贡周天子,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周天子被架空而后是名存实亡,政治管控力已渐失控。据史书记载,单单说春秋200多年间,就至少有36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52个诸侯国被灭。诸侯朝聘和盟会450多次,大小战事就有480多起,明确记载的朝贡周天之事却不超过100次,就算那100次全部是诸侯国君到周天子面前去请战或者诉苦,那都多半跟战争有关。但对周天子而言,他也没有任何办法,这些战争已经完全超出了其控制,在那天色暗沉的朝堂之中,青铜灯烛映照下的哀伤脸庞下,周天子对未来是充满着绝望之情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