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边塞诗人是谁

快点啊……

1、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2、王昌龄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3、岑参

岑参(约715年—约770年),荆州江陵(有争议)人,唐代诗人,被誉为边塞派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封常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任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六岁。

4、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扩展资料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

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边塞诗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2
边塞诗人的意思是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边
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边塞诗人并不是特指某一个诗人
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有:
高适(700-765),字达夫。系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
岑参
(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
李颀(690?-
751?),赵郡(今
河北赵县)人,长期居颍水之阴的东川别业(在今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曾任新乡尉。久未迁调,归东川别业过炼丹求仙的隐居生活。高适、王昌龄、王维、崔颢都是他的朋友。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结局很悲惨。
王之涣(688-742)是一个年辈较老的盛唐边塞诗人,可惜诗篇遗留下来的极少。
王翰,字子羽,晋阳人;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
第2个回答  2018-11-21
边塞诗人,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人,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善于边塞诗创作,作品较为出名,因此史学其并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第3个回答  2013-06-19
他们都说错了!第四个!应该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不错但存诗四首,不够,崔颢呢边塞派气质不足,且只占他作品的七分之一。纵观全唐,论数量、质量能与高、岑、王齐名的只有李颀,全唐诗录其诗四卷,二百余首比王之涣、崔颢加起来作品都多,与前三个是好朋友,其诗工乐府和五言、七言律诗,很长,纵横而深刻。关于他是“四大边塞诗人”证据见《全唐诗》对前三个诗人和李颀本人的介绍,以及《唐才子传》对四个人的介绍。还有就是他是四个诗人中唯一一个反战主义的边塞派诗人。痛写战争之凶狠,为百姓鸣不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6-19
唐朝四大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这四位均属于盛唐时期的诗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