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考题三求大神罩啊!!!

中国近现代史上改革的成败教训。尤其要有国际视野,可自己选择做些国际对比研究,例如与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近现代改革相比较,尤其不要忘记联系当代社会现实与个人的实际经历来谈自己对这一类问题的感悟。

为什么19世纪日本发展成了一个强国,而中国没有?!"  关键有三:  第一,就是日本追求的是"有效国力",而中国追求的则是"单纯经济发展".因此,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中国更发达,可是这确是一座华丽的空中楼阁;日本看起来不那么繁荣,确是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实实在在地发展。  1871年,新成立的明治政府派出了遣欧使节团。作为遣欧使节团的一员久米邦武编的《特命全权大使米欧回览实记》中,久米邦武回想到"伦敦市天上有车行驶,地下有轮疾驰",在他的眼里看到的是"铁".在他的回忆录《久米博士九十年回顾录》里,陪同使节团的英国外交官在临行前,对使节团一行说"英国是欧洲边陲的一块贫瘠土地,无论怎么劳作都不可能得到丰富的产出。但是,自从产出了铁,制造机器,借助蒸汽的力量,兴起了工业,就成为了富裕国家".在久米邦武耳中听到的也是"铁". 1874年2月15日,伊藤博文,当时的工部卿,甲午战争时的日本首相,提出了铁的国产化计划。在计划书中说,"铁道、船、一切铁制品都有必要自立制造".于是乎,工部省开始了建设官营釜石制铁所。1880年9月,官营釜石制铁所试生产出铁成功,但由于各种困难最终以失败收场。  日本明治政府封建专制集权腐败,权利没有任何制约,完全靠拍脑袋凭行政力量强力推进移植各种西洋工业和工程。政府官僚首先考虑的是政绩和形象,成功了自己有利益,还可以名垂青史,失败了自己不用承担责任。这些项目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经济效益低下,其中官营釜石制铁所就是其中最大的失败。近代工业项目失败导致政府财政困难,还导致进出口贸易急剧恶化,因为需要进口大量的铁做原料。为了转嫁财政危机,打击迫害"士".1877年,士族反抗到了极点,爆发了西南战争。战争的结果,士族的反抗被镇压。内战使政府的财政更加恶化,只有靠多发纸币维持,导致剧烈的通货膨胀,政府处于崩溃破产的边缘。  为了挽救危机,1882年松方正义出任大臧卿,施行紧缩财政。对内紧缩开支,抑制通货膨胀,对外则平衡贸易,削减贸易赤字。松方正义紧缩财政的结果,使日本经济遭遇了很大打击,但1886年开始日本经济从谷底奇迹般回升恢复。于是,松方正义紧缩财政是好是坏,史学家们现在都没有定论。推动日本经济从谷底回升的主要力量是政府很少干预的传统产业,占总贡献的95%。而政府推动的近代工业则效益低下。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在这里可见一斑。  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获得2亿多两白银的赔款。日本政府突然有钱了,于是1897年决定在福冈县八幡村创办官营制铁所。吸取官营釜石制铁所失败的教训,这次成套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操作人员,而不是官营釜石制铁所的土法上马。1901年11月30日《东京经济杂志》这么描述同年11月18日开始作业的情况"熔铁炉的炉门打不开,溶解的铁不能流出,失败,两院议院、当局大臣等都目瞪口呆。"原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野吕景义因为污职辞职,只到1904年7月,改造后的第一号高炉才重新点火成功。中国人的认识是"日本只引进了技术,却没有改革官办体制,失败是必然的,这是‘体制'问题。不改革体制是不会成功的。".但日本人却认为是由于使用外国设备和外国技术者,这些技术实际是"盆栽"技术,"盆栽"的意思是不适合环境气候,也不能自我繁殖生长,不适合日本的矿石和燃料。  巨额投资建设的溶铁炉不能生产铁,日本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国家的行列。官营八幡制铁所成功制铁后,并不表示日本已经进入了文明国家的行列。铁要加工成各种型材,如铁轨、船板、型钢等。野吕景义死后,国产铁轨相继出现破损。到了1930年1月,日本终于实现铁轨的完全国产化。那时,日本才算迈入了文明国家的行列!这是日本人的世界观,而中国人的看法则是不改革体制就不能成为现代文明国家。对于日本人来说,不会造铁,永远不会现代化。没有造铁的意识,无论怎么改变体制都是不行的。  与日本官营八幡制铁所近似的是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其比八幡制铁还早7年,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钢铁厂。看样子大清确实很有钱,八幡制铁实际也是大清"援助"的。它也是遇到与八幡制铁一样的问题,洋设备与中国的矿石煤炭不合,生产出的铁轨不满足要求,因为没有买主亏损严重,最后倒闭。中国也想到过制铁,但却中途放弃了,这是为什么?中国人光想着怎么去改体制了,而不是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地发展技术。  日本武士留学生们到西方留学的时候,一路之上不断停留西向。他们自然能够看到这些殖民地的繁华,但日本坚决不能做殖民地。他们观察到了西欧主导的工业化与殖民地化之间的必然关系,因此他们确信工业化必须接受西洋人的全面技术援助,但同时也确信西洋人直接投资的工业化会导致殖民地化的危险。  明治维新后,五代友厚和伊藤博文联手拒绝了美国领事提出的神户--京都间的铁道建设申请。武士留学生们一路之上刻骨铭心的记忆,使明治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保持高度警惕,对外国人个人投资也非常警戒。  彻底限制外资,使日本免除了"低开发的开发".所谓的"低开发的开发",中心是依靠外国资本的资本主义部门,外围是传统的经济部门。这两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外围向中心提供劳动力,中心向外围提供工资。这种经济模式,是同时期中国,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状态。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之后也是这么做的,而且效果显著。可惜,如果改革开放之初也能认清这一点,真正把握好自己的知识产权,不盲目引进外资,不把自己的研发队伍、优质品牌、公有财产都扔掉卖掉的话,21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力远不止如此。  第二,中国的失败,也是输在中国高层的斗争意志上。英国、日本就不一样,人家就在议会讨论怎么打中国,怎么瓜分利益。我们这里,就会出主意怎么不要激怒洋人。这样的朝政,怎么可能打赢战争而崛起?要知道,19世纪效率最高的行业实际是抢劫,而不是珍尼纺织机和蒸汽船。为了保证这效率最高的行业,也为了发展"有效国力",那么政府必须给予关键行业以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补贴,绝对不能把这些还未成熟的行业完全送到纯粹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去,这跟让一个路还走不稳的孩童去跟一群成年壮汉肉搏没什么区别。  火车和蒸汽船是19世纪的伟大发明,当时所谓的强国崛起都是围绕它们。但它们的效率低的可怕,火车必须在铁轨上运行,降低阻力。没有铁轨,则远没有马车有效率。蒸汽船则远不能和帆船相比,即使后来导入了很多新技术。帆船的缺点是风不稳定,受气候影响大,于是在无风和少风的内河,蒸汽船占了一席之地,远洋还是帆船的天下。  早期蒸汽船的效率虽然低不能和帆船竞争,但有个优势却是帆船不具备的,就是不受气候影响开设定期航线。定期航线非常方便邮政和人员运输,能够准确知道到达日期,而不是听天由命。但蒸汽船的这个仅有的优点也不被市场接受,没有市场需求,因为谁也不愿意支付那么高的运费。要知道,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尽管蒸汽船的技术已经完全成熟了,但全球海洋上还有大量的帆船担负着越洋运输的重要任务。为什么?便宜。  而19世纪50年代开始,完全是在英国政府的大力补贴支持下,P&O(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才开设了亚洲的定期航班,用于邮政运输。进入19世纪60年代,随着蒸汽船的性能提升,法国、荷兰等国的汽船公司也是在政府的高额补助下开设了定期航线。1865年,美国通过中国邮政法(China Mail Bill),资助太平洋邮船公司开设经过夏威夷到中国和日本的定期航线,每月一班,10年间每年50万美元的补助,夏威夷段的另外补助则是7万5千美元。  这些做法明显违反市场经济原则。当然,作为没有市场经济传统的西方国家,这么做也顺理成章。虽然邮船亏损,但既然能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那么也是值得的,毕竟这为效率最高的抢劫行业提供了保障。实际上,当时西方国家和学习西方的日本由政府开设邮政也是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的,搞什么全国统一价格,垄断经营等等。而清政府从来就是邮政民营化,政府不创办邮政,完全民间经营,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开骠局,承揽邮递业务,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极高。后来大清低档不了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才也开设邮政了。  蒸汽船主要承担邮政、人员及能承担高额运费货物,如绢和茶等的运输。随着新式二段膨胀的蒸汽机出现,燃料效率的提高,蒸汽船才能逐步与帆船竞争。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极大缩短了蒸汽船航线,进一步提高了蒸汽船的竞争力,因为帆船不容易通过运河。直到1878年,经过苏伊士运河蒸汽船的运价才降到经过好望角帆船的水平。  在数十年漫长的时间里,蒸汽船必须依靠政府的巨额补贴才能生存,机织布也一样。这完全违反了市场经济高效率配置资源的原理,只能靠抢劫维持亏损。 这里有一段插曲,在三菱之前有个小的汽船会社靠邮政运输吃饭,由于三菱介入无法经营,被政府低价收购并入三菱。改变规则就是侵犯产权,张维迎教授的论断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但是,日本政府没有保护产权的概念。  三菱除了垄断官方运输外,还想垄断民间运输。当时日本已经开港,外国船只可以经营日本国内航线。日本政府逆开放的潮流而动,积极修改条约。经过讨价还价之后,只允许美国的太平洋邮船经营国内航线。对比一下大清,大清的国内航线自开港以来就是国际自由竞争,没有谁想到过修改条约。  日本修铁路时也有巨大的阻力,比如说钱从哪里出?破坏环境怎么办?甚至还有传言说有人要暗杀主张修铁路的人。但修铁路的革新派也很坚决,要竖立中央集权破除封建,使中央的权威直达地方!决心一下,钱也好办,增税及各种专卖。我们可以看到明治时代,日本增税和专卖如同家常便饭,这完全是严重侵犯产权的行为,于是明治时代日本民众的暴动不断。而同一个时期,中国歌舞升平,是同治中兴。到了1870年初,日本第一条铁路开通,天皇参加了开业庆典。  而10余年之后,清政府才同意修建铁路,但本着市场经济原则:谁投资谁受益,但响应者很少。原因何在?因为铁路本身是赚不了钱的,当然不可能吸引投资,需要与铁路沿线地域的利益权捆绑才有收益,为了保证这利益权兑现,需要外国驻军。外国驻军不是大问题,为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有不少中国文人讨论购买安全。由于外国企业多拥有军队,于是大清的铁路多为外资所建。当然外资铁路不可能为本国航运提供便利。   日本根本没有实行市场经济,这导致了国内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暴动不断。虽然明治维新的口号是"富国强兵",但甲午战胜后,被人改成"贫国强兵".再十年之后,当日俄战争获胜的消息传来时,日本民众则在东京日比谷公园举行暴动来庆祝胜利。  其实到了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经济也是飞速增长,尤其是黄金十年,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按这势头,40年代就可以实现经济腾飞,实现大国崛起了。当时,上海的繁华远胜过日本的东京,有东方巴黎之称。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之一丰田英二,小学时代曾到上海,被满上海街头奔跑的汽车所折服,才立下了造汽车的志向。  民国综合国力是极大提高了,经济也是空前繁荣了,但英勇的中国士兵却需要拿着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一寸山河一寸血".黄金十年,却不能向前线提供一辆坦克、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门重炮......这就是差距了,这差距是由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引起的。  严格限制奢侈品、房地产等"高回报利润、零有效增长"的行业的发展,在能保证人民基本消费产品的需要并有一定节余之后,把重点全放在发展现代重工业上。至于奢侈品,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消费的空间。节约下来的资金,政府主要用于对航空、造船、汽车、冶金、化工、能源、电子等重要产业的投入,还有对本国经营这些产业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减免税优惠、政府采购等鼓励。 在这个时代,摩托罗拉是靠给美国军队生产步话机起家的,可口可乐是随着美国军人的脚步走向世界每一个脚步的,波音、格鲁曼是在美国陆航、海航的订单下才形成了日后航空巨头的本钱......  这第三,就是在人上了。尽管孔子他老人家那时候就说过:"有教无类。"但从清政府开始,到北洋政府,再到今国民政府,哪个政府也没在中国推广过义务教育。全国只有桂系才在自己控制区推广义务教育,并把入学率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之一,但也只限于男孩,且只包含小学部分。  英法是用中国鸦片战争的赔款建成了遍布全国乡村的学校、图书馆,日本是用《马关条约》中国赔偿的2亿两白银作为全民义务教育的经费。即使这样,日本也有很多人因经济原因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但日本许多武士教员却对这些贫困生进行了无偿的资助;在日本武士教员的资助下,还造就了很多很多的军事人才。其中,日本的海军大将军山本五十六就是靠一群日本武士教员的资助才完成了学业,从而成为了日本最出色的海军统帅,并创造了偷袭珍珠港的巨大战绩。而中国付得起赔款,却从来没有想过用这些钱来普及教育,所以中国在日本面前的失败,确实也得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至于高等教育上,中国犯的错误更多,那时候中国留学生大量去日本留学是为了学成建设自己的祖国的话,那为什么那么多人学文甚至弃医从文呢?要知道,中国当时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本来就少,能出国留学的人就更少了,这些人完全是在浪费国家宝贵的公款。这还没算培养出来的汉奸呢,为什么抗战电影里只要有日本人就有汉奸翻译官呢,这些汉奸翻译官的日语是什么时候在哪学的?这不一清二楚吗,他们几乎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而且多半都是学文的!  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在于科技和工业水平落后,光靠那些学文的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而学理工的回了国基本找不着工作,有些钱的尝试自己创业,没钱的只能看看能不能到学校当个老师来糊口。而中国因为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再加上民族资本家主要投入的都是获利见效快、技术水平低的轻工业,所以根本不需要什么高技术人才,更无须靠推广先进技术来扩大利润,只要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再生产些假冒伪劣品就行了。而这样低水平的工业早晚要被别人取代,而且对于国家产业链的推动也没半点作用,这是21世纪中国著名的"裤子换飞机"理论的体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8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学习到西方国家的器物层面,没有学习到其先进的政治制度。
教训:变革要从根本上进行,要变革到制度层面上,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学习别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只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明治维新的胜利原因

<<五条誓文>>发表后三年,全面的改革-<<明治维新>>便正式推行,明治维新是一个十分全面的改革,分别有废藩置县、政制改革、教育改革、军事和经济改革。

在废藩置县中,由于在王政复古后,日本仍有许多封建领地大名仍能在其领地内掌管行政,令日本推行全国性改革有一定困难,因此日本决定废除封建制度。于1869年,长洲、肥前等四大藩率先将他们的土地和军队归还给天皇。天皇之后发怖诏书,命令所有大名以西部的大藩为榜样。全国大名因此被迫放弃其领地,而明治政府则给予他们优厚年薪作为补偿,令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其后于1888年再划分为3府43县)[1]。日本因而成为一个中央集权政府。收入更为稳定,可以更有效推行其它改革。

在政制改革上,由于日本在早期的权力仍只集中在一小撮的明治寡头手上,人民仍未能享有真正的民主,因此日本人民深感不满,由以商人和前度武士阶层的不满声音最为响亮,再者,明治领导人亦希望透过宪法改革以获取西方尊重,所以日本领导人于1881年宣布了一份天皇诏书,诚诺于10年内推行宪法。明治政府派出伊藤博文往西方学习宪法,选取了普鲁士的体制。1889年2月11日,明治天皇颁布宪法,而伊藤博文则被任命为首相。可是,<<明治宪法>>却不是一部民主的宪法,因为天皇拥有最高的权力,国会权力十分有限,因此,明治宪法提供给日本人民的,只是表面上的民主,而且,在明治宪法中,军方享有很大程度上的独立,海陆军首领可直接觐见天皇,令军方地位提高,造成日后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

而在教育改革中,日本致力吸收西方知识来提高教育水平,令日本于十九世纪未,日本未受过教育的人口少于5%;而且,由于日本大部份人口也受到教育,提供了工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令日本工业化成功作出贡献。可是,一些日本领导人害怕日本人民因受西方教育而放弃传统美德,所以学校只教授西方的知识和强调忠君爱国的思想,而不传授西方民主思想,令日后发展成极端民族主义。

经济改革上,明治政府实施了新的税制,所有地主也要按地价付3%的货币税,令明治政府国库收入增加,而且明治政府亦聘请外国专家为顾问,改良耕种方法,增加了农业产量。在经济上,日本亦十力发展工业,由以军事工业为重,此举是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由于重工业需要大量资金,故此只能由政府率先发展。除此以外,明治政府亦大力发展通讯、交通和轻工业,令到日本更现代化。在1880年后,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将其拥有的非军事工业,低价售给一些被称为财阀的大财团,这有助加速日本工业化的发展。

最后,在军事改革上,明治领导人意识到无论到内或对外上也需要利用强大的军队来控制全国和抵御西方的侵略。于是,明治政府于1873年颁布了[全国征兵法],全国成年男子也虽服三年现役和四年预备役,又按照德国的陆军模式和英国的海军模式建立陆军和海军。虽然日本以西方模式建立军队,但领导人仍以[武士道]精神来鼓舞士气,严格要求士兵服从长官和天皇,甚至向他们灌输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令其日后不断向外扩张;亦令日本往后对外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提高了其国际地位。

之后,西方于1899年结束对日本的治外法权,而日本亦于数次对外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令世界也大为震惊,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印证了明治维新的成功。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