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西游记的作者考证

简答西游记的作者考证 是不是吴承恩

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贡生吴承恩。但是,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各种《西游记》版本,都没有一部是署名吴承恩所作的。最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一书,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其考证思路是从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游记》卷首的“华阳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对比杨致和《西游记》和朱鼎臣《释厄传》两个版本之间增、删、改的故事情节变化及发展,论证小说的成书过程,理顺这三个版本的出版顺序,结合其中所体现的佛、道、儒三家思想脉络,追根溯源论证《西游记》作者的阅历及身份,考证出《西游记》一书与吴承恩毫无关系,真正作者应为明嘉靖时代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吴承恩有诗《赠李石麓太史》,石麓为李春芳的号。李籍隶江苏兴化县,嘉靖年间状元及第,因善撰“青词”而累升宰辅。少时曾在江苏华阳洞读书,故又有号“华阳洞主人”。曾受命总校《永乐大典》。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沈先生发现,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迹”,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编撰《西游记》”之意。
胡适与鲁迅主张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的根据是明天启间《淮安府志》,该志记有吴承恩作《西游记》,但未说明此为何类图书。清代咸丰重刻《淮安府志》删去这一条。
1983年末,章培恒先生在《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中指出,从《西游记》问世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三百余年里,各种刊本或署朱鼎臣编辑,或只署华阳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处机撰,没有一本承认吴承恩的著作权。胡适1921年的《西游记序》也说此作“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位无名的小说家做的”。后来鲁迅先生力主吴承恩说,胡适得到鲁迅抄给他的材料,便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持此主张。然而细观他们的考证,所依据的间接材料有二条,直接材料仅一条。
间接材料1:吴玉搢(1698-1773)《山阳志遗》卷四:
天启旧《志》(指天启《淮安府志》)列先生(指吴承恩)为近代文苑之首,云“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
吴玉搢距《西游记》问世已近二百年,判断的依据又唯有明天启《淮安府志》,他的发言权其实和我们差不多。
间接材料2:阮葵生(1727-1789)《茶余客话》卷二十一:
按旧《志》,称射阳性敏多慧,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著杂记数种。惜未注杂记书名,惟《淮贤文目》载射阳撰《西游记》通俗演义。是书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乐道之,而前此未之有闻也。……按明郡志谓出自射阳手,射阳去修志未远,岂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说攘列己名?或长春初有此记,射阳因而演义,极诞幻诡变之观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国志》,《三国》之有《演义》。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上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妇孺皆解,而他方人读之不尽然,是则出淮人之手无疑。
这里判断的唯一依据仍是天启《淮安府志》,据鲁迅先生分析,阮葵生实际上是据吴玉 《山阳志遗》卷四写成,因为它沿袭了该书将《淮安府志》中“复善谐剧”作“复善谐谑”的误书。吴、阮两人都提到书中淮上方言,但都是在先肯定吴承恩之作就是小说《西游记》之后的旁证,但学术界对小说中的方言问题一直有较大争论,清初黄太鸿《西游记证道书跋》就已称:“篇中多金陵方言”。清代称吴承恩为作者的还有丁宴《石亭记事续编》、焦循《剧说》等,但他们或据《淮安府志》,或依《茶余客话》,这意味着将著作权判给吴承恩的依据其实只有一条。
直接材料: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口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章培恒先生根据这条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论证。
正面:
《淮安府志》没有说明吴承恩《西游记》的卷数或回数,也没说明该篇的性质。历史上常有两种著作同名的现象,如清初沈谦与唐孙华就各有一部《东江集钞》,明代与清代都有一部小说名为《如意君传》。约比吴承恩大二十岁的安国也写过《西游记》,不过那是游记之作。因此,并不能据此断定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百回本《西游记》。
反面:
清初著名藏书家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有如下著录:
唐鹤征《南游记》三卷吴承恩《西游记》沈明臣《四明山游籍》一卷
其时距万历二十年(1592)《西游记》首刻刊行已有半个多世纪,它已是大家熟知之书,可是黄虞稷却将吴承恩的《西游记》明确归入地理类,足见该书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就像与吴承恩同时代的人写过《东游记》、《南游记》之类的游记一样。
专家们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历来有种种不同说法,大都否认为吴承恩所作。也有人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以往也有人提出是李春芳。只根据《西游记》中的一首诗是暗含李春芳,还不够有说服力,这只能是一家之言。要真正解开《西游记》作者的历史之谜,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06
《中国文学史新著》是教育部重点推荐大学文科教材,其中虽然没有完全否定吴承恩一说,但从引用的资料来看,吴承恩所著《西游记》在清初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中,被列入地理类,是作为游记性质的著作。由此推断,吴承恩所作《西游记》并非百回本小说。

最早刊本没署作者名

章培恒在《中国文学史新著》中,专门辟出一节来叙述“《西游记》的成书与作者”。他指出,今天所能见到的《西游记》的最早刊本十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唐氏世德堂刻本,二十卷一百回,不署作者姓名,首有陈元之的序,序中在谈及旧本《西游记》作者时说:“《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

关于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章培恒说:“在清代初叶之前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曾有人说是元道士邱处机。后来清人吴玉、阮葵生等先后以天启《淮安府志》中著录有吴承恩著《西游记》为依据,肯定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为吴承恩所著,鲁迅、胡适均采取这种说法,故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但天启《淮安府志》并未说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否小说,而清初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则把吴承恩《西游记》列入地理类,作为游记性质的著作,所以现在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此书非吴承恩作。”

出于对目前大多数文学史著作的尊重,章培恒在此处还是引用了天启《淮安府志》卷中对吴承恩的一段介绍,但随即补充道,如他并不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则这些(介绍)对研究小说《西游记》并无意义。

三大疑点引起争论

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章培恒所写的《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一文就曾经引起关于《西游记》著作权的争辩,并在学术圈内引人瞩目,因为它直接质疑着多年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命题。

文中指出,从《西游记》问世直到20世纪20年代的三百余年里,各种刊本或署朱鼎臣编辑,或只署华阳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没有一本承认吴承恩的著作权。胡适1921年的《西游记序》也说此作“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位无名的小说家的”。后来鲁迅力主吴承恩说,胡适得到鲁迅抄给他的材料,便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持此主张。但他们的考证所依据的直接材料仅一条———那就是天启《淮安府志》中著录有吴承恩著《西游记》。章培恒认为,《淮安府志》没有说明吴承恩《西游记》的卷数或回数,也没说明该篇的性质。历史上常有两种著作同名的现象,因此不能据此断定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小说《西游记》。

该论文发表后,引起诸多商榷或反驳。华师大陈大康教授曾撰文指出,反驳章培恒的论文有三条绕不过去。其一,无法否认《淮安府志》著录《西游记》时未说明其性质;其二,无法证明《千顷堂书目》将吴承恩的《西游记》归入地理类是错误的;其三,无法指责根据《淮安府志》与《千顷堂书目》的著录判断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游记的逻辑是错误的。陈大康教授认为,说百回本《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说法是缺乏依据的。而在袁世硕和张可礼所著的《中国文学史》中,也对《西游记》作者进行了质疑。

常识也可以被颠覆

一个在学术圈争议了二十多年的话题,一旦被选入大学教科书,对众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无疑是一次强烈的冲击和颠覆。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表示,章培恒确实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意见,却不是一个颠覆性的结论,结论是要人们自觉接受的东西。章培恒的观点并非无懈可击,他只不过提醒大家,阅读时不要接受千篇一律的成说,哪怕是名人的结论。他提醒读者,要有一种警惕,过去接受的知识,哪怕是教科书上讲的东西,也会有错误。

贺圣遂认为,把有争议的东西引入教科书,一定会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并有望推动学术新发现。目前只是缺乏依据证明百回本《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但没法考证出《西游记》的真正作者。(
第2个回答  2020-04-17
《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一地的风土人情决定长篇小说的构思和用语习惯,小说《西游记》中的语言象淮东人的出语习惯。
几十年前人们识字的很少,现在七八十岁的人多半不识字,他们保持着千万年来的民间用语习惯。
各地有各地的地貌和出产,地貌出产不同产生不同的心理产生风俗习惯产生相应的描写人言行的小说,此地人写的小说不同彼地人写的小说。
我读《西游记》就感觉是淮东人写的,这里人有“吃人肉长大的”俗语,骂人时有“吃你的肉,喝你的血”这与妖怪好吃唐僧肉相近
。这里的人有“黑吃白”的民风,有邪恶心肠的人好生欺负善良心肠的人。
孙悟空源于东民间中的猴人,这地民间有俗语“翻天猴子”“胜蛋”“讨脸胜”“抬脸胜”“显胜”“太胜了”“从小是翻天猴子,长大是人王头子。”“他是胜猴子”“他象胜猴子”这些都指调皮捣蛋的男孩子,胜猴子略改一下就成孙猴子孙猴王。
猪八戒源于本地“骚猪”的口语,“骚猪”指好勾搭女人的男人,本地人将这类人起个“骚猪”的混名。
本地人最喜欢虎头沙的鱼,将这鱼常比作可爱又呆头呆脑的男人,说这样的人是“虎头呆子”沙僧是鱼成精,亦虎头沙成精。
里下河的方言用动物比喻人的都是“人精”,人是动物成精投胎为人的,这些世上本来就有的动物成精为人是《西游记》里主要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原型。
第3个回答  2008-06-06
是吴承恩
第4个回答  2008-06-14
是吴承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