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盐城杨氏,祖上传说是来自苏州阊门,家谱源头是怎样发现的呢?为何来自阊门?

如题所述

盐城杨氏(四知堂)并不是来自苏州阊门,而是 大运河的下一站 无锡洛社镇。
传说中的苏州阊门是水路的中转站,所以,被移民人的都说是阊门。
盐城杨氏可以搜到一段:
《盐城杨氏源头》
版谱上,盐城杨氏始祖杨青字清之,生卒娶葬均失考,明洪武初公自雒社迁居盐城,按父老相传,公葬李家伙。雒社就是今洛社镇,无锡惠山西北,洪武元年是1368年,明朝初年先祖怎么从无锡洛社到了盐城呢。先说说源头再谈移民。
从版谱的姓名执事表判断,盐城谱可能正式大修过两次,第二次就是到了民国初年,才考证出源头是无锡鸿山杨氏:民国十一年, 无锡鸿山谱主编杨楫(字榆庵)在盐城杨氏宗谱序中写到,鸿山杨氏续谱(1917年)不到四年,遇到由扬过江相访的杨同升(字酉山)杨同璌(字芷矼),二君说远祖杨青不详,不知来自何处。看到杨楫所拿的鸿山谱后,检至小六派世表,光彩焕发….远祖之名临之在上,稽其年世正相符合,则大喜奔走来告….疑为神助….欢欣鼓舞;另一篇谱序说,昔客皖省军幕统领少彭(杨瑞文)握手谈史事辄娓娓动听,今春又遇少彭于淮上,执鸿山杨氏宗谱示余曰:吾族公支由鸿山继迁盐城,吾方纂盐城宗谱,请子为吾族序之。
从这两段判断,在民国之前五百年间一直不知支派源头,原因是盐城杨氏修谱的次数少,许多先祖生平史料缺失,生卒娶葬不详,靠布祖等民间记录才得知名字。
提起移民就不得不说洪武赶散,这段历史在盐阜民间流传甚广,所谓洪武赶散,就是明朝初年洪武年间的移民垦田。元朝末年,淮河下游沿海地区几经战争动乱,死伤者无数,破坏惨重,再加海潮漫溢、淮河泛滥、旱灾蝗灾连续发生更是雪上加霜。那时偌大的一个盐城县,只有六千五百多户两万一千多人。天灾人祸造成到处田荒灶废,一片萧条景象。朱元璋做皇帝建立明王朝,在部分地区实行屯田制度移民垦殖,以恢复经济,淮安府是屯田的重点地之一(今盐阜地区当时属淮安府)。据史书记载,洪武初(一三七O年前后)一次就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迁来四千余户,进行屯垦。以后,朱元璋又连续搞了几次大规模移民,一次迁江南民十四万到安徽凤阳,一次迁苏州、松江民万余来盐城。到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盐城居民猛增至八千九百一十二户,六万一千零八十人。始祖杨青正是因洪武赶散在一三七几年被迫从江南富裕水乡移民到荒芜的苏北艰难地开垦,苏北许多姓氏的家谱详细记录了这段悲怆移民的辛酸史,离乡背井的民众连梦里都想回到江南家乡。明府为发展经济提供优惠政策,开垦荒地插草为标,先祖们不得不留在苏北这片大地一代一代地生存下去。六百年来民间传说移民皆来自苏州阊门,其实这只是民众记忆中的一块圣地,是水路运输的起始或中转站点,一船一船的众多移民是被逼着从水路沿着大运河北上的。鸿山杨氏宗谱记载杨诩次子杨青十世居雒社迁居盐城关西里。雒社即洛社临靠京杭大运河,这正是被迫移民的原因之一,杨青所属的鸿山杨氏是很大的家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4
《盐城杨氏宗谱》源头之谜 New
第三版
盐城杨氏 杨忆鸿
鸿山谱上只字没有鸿山谱杨青迁居盐城的字句,两家族谱都没有能证明盐城杨青与鸿山杨青是同一人的任何直接证据,而且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仅如此。

釜底抽薪新发现,无锡居然有杨青洛社分支

当2014年首次看到无锡安阳谱中杨青的真实条目与盐城谱杨青完全不同,令我吃惊,曾有念头:会不会鸿山房杨青的后代仍在无锡洛社? 三年后才发现被我猜中。
2016.5.30盐城杨氏群中来了一位来自无锡洛社杨村的杨伟泽宗亲。据他介绍,无锡洛社有一个杨村,家谱很完整,明朝万历年间(1573后)或永乐年间(1403后)迁到洛社,属无锡鸿山谱新一派(文焕公后)。他上传了一页新一派南宅支的分谱,内就有鸿山谱创谱人杨弘(听雪公),鸿山第8世,为新一派文焕公独子,听雪公杨弘于元末1341年创立了鸿山谱,是鸿山谱开天辟地第一人,杨村杨氏为听雪公杨弘后代,属鸿山谱新一派南宅支。而无锡洛社杨青为鸿山新二派,鸿山10世,生活于1372年前,比杨村杨氏可能要早,两者虽都在洛社但显然属于鸿山房的不同分支。
但到这之后下一年后的2017.6.15,无锡鸿山房同宗杨兴根老先生在无锡图书馆有新的发现。老先生写道,他去无锡图书馆看到了无锡鸿山杨氏光绪年修的家谱,是崇本堂藏版,是无锡前州杨撑渡四十世裔孙杨增德修的,是支谱共十二卷,完整版。该谱主要记载无锡锡西片(惠山区)杨氏后裔,好多支系在1917年版鸿山大统谱上没有的。杨撑渡他们是鸿山新一派嘉升公支。一世祖是新昌於陵开始。鸿山杨氏1917年编大统谱上记载新二派中的小七派杨诩,生子杨青,注明是诩次子,分洛社支,未集。但在这崇本堂藏版上居然看到了这分支,是第十二卷全本记载杨青支到45世(注:相当于鸿山谱31世,相对杨青的第22世)。盐城杨氏民国修谱前就是断头谱,后碰到鸿山谱主编杨楫,才接上这洛社杨青的。
建湖杨志福同宗到无锡图书馆,找到了12本崇本堂的无锡鸿山房洛社分谱,复印了20多页,笔者通过手机与他联系,记下前面几代,与常州安阳谱很类似,对我们研究就已足够了。

9世 // 鸿山总世表
杨诩 献可六子,字德羽,赘梁溪吴氏,以事谪戍和州,子二:登、青。
长子登占籍和州,兹不赘;次子青因与吴谈秦三姓为亲,遂依居洛社为洛社分祖。
10世
杨登 杨诩长子,字彦之,世籍和州,分和州支。
杨青 杨诩次子,字清之,居无锡洛社。配张舍秦氏,继蔡氏,子二:添长,户阅。
11世
添长 清之长子,字弘如,配冯氏,子二:原,礼。
户阅 清之次子,无传
12世
杨原 添长长子,字简握,娶华氏,子一:敬。
杨礼 添长次子,绝
13世
杨敬 杨原子,字煕甫,娶钱氏,子二:榛,柟
。。。。。。。
// 注:无锡洛社支为杨原之后,篇幅有限这里不再列,

无锡本地杨青洛社分支的最新发现,对《盐城杨氏宗谱》的源头问题无疑是釜底抽薪。这对接上无锡鸿山谱一百年来所形成的“盐城杨氏始祖杨青来自无锡洛社”传统观点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可见盐城谱源头的问题比我之前的判断还要严重:源头不但没有证据、两谱完全对不上,而且,无锡的杨青洛社分支原本就一直已有。
本篇已第三次修改,结论也变过,欢迎提供资料,一旦有新的线索,再作修改。《盐城杨氏宗谱》的源头失考比想象的要严重多,可能是个无法解决的谜。
第2个回答  2013-06-18
当年朱元璋十分艰难地攻下苏州城,他非常痛恨苏州百姓支持张士诚,当时有个夸张的说法,说随便拿个鞋从楼上扔下去都能砸到个大富商大地主,而这帮人又是以在阊门为多,朱元璋又是贫苦出生,所以既然你苏州人有钱而且喜欢张四九,那就发配你们去张士诚的老家。结果当时很多苏州有钱人都去了苏北的高邮一带,所以现在苏北很多人祖上都是苏州阊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