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传中鲁编修的典型故事?

如题所述

鲁编修本人是科举出身,并且对仕途功名十分看重,却可惜膝下只有一个独生女儿,虽然从小教女儿写文章,女儿也很有才,到底不能去参加科举,所以他寄希望于招赘一个有才干的女婿来继承家声。可惜他挑中的女婿遽公孙是个虚有其表的草包,声誉是通过欺世盗名得来的,成婚不久,就露了馅。眼见女婿不学无术,还不求上进,继承仕途无望,老先生赌气想娶一个小妾,再生一个儿子来继承书香,夫人又劝他不必,他就气得病了。虽然经过治疗有所好转,自此落下了病根。不久之后,朝廷下了旨,给鲁编修升了官,大喜之下,和范进一样引发了痰症,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就此一命呜呼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6
《儒林外史》第10回里,出现了一个告假返乡的鲁编修。当娄家两位公子询问他为什么要告假返乡时,他说了一番话:

“老世兄,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事。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况且弟年将五十,又无子息,只有一个小女,还不曾许字人家,思量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务,再作道理。”


《儒林外史》

显而易见,鲁编修不是真名实姓,而是以姓氏加官衔。编修指的是翰林院编修,品级为正七品,相当于知县。

清朝时期,继续使用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官员。科举考试制度分为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童子试、乡试和会试(含殿试)。一名读书人,过五关斩六将,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在殿试里考中进士后,就站到了科考之路的顶峰了。


清朝科举考试

不过,进士也有自己的梦想——进入翰林院。这是因为,当了翰林后,才能在仕途上走得更高、更远。《清史稿》记载:“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翰林)选,其余列卿尹膺疆寄者不可胜数。”进入翰林院,基本上就是一位读书人飞黄腾达的开始。

进士在翰林院供职,大致有3个职位。状元一般授任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一般授任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其余进士一般授任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晚清名臣张之洞以探花的身份,授任翰林院编修;曾国藩在殿试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授任翰林院检讨。《儒林外史》里的鲁编修能够担任翰林院编修,起步不算低了。


曾国藩

可是,鲁编修为什么自嘲为“穷翰林”,又放着大家艳羡不已的京官不做,要请假回家呢?翰林真的那么穷吗?

所有的翰林都按照级别的高低,领取数额不等的俸禄。翰林院修撰年俸为60两银子,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的年俸为45两银子。这一笔不算少,如果放在普通家庭,足可以解决一家大小的温饱问题。但是,对于一名翰林来说,就显得太少了。

翰林在京城当官,看起来无比风光,人称清贵,实际上“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们需要出席各种社交场所,迎来送往,花费不菲。作为京官,他们的衣食住行又不能太寒碜,至少在表面上维系一名翰林的体面,这些都需要大把银子来维持。遇上三节两寿,他们还要给上司、老师等送礼,又是一大笔开支。


清朝官员出行

如果翰林出身富贵家庭,家里有一份殷实的产业,还可以让翰林过着悠哉乐哉的生活,不必为吃穿用度发愁。家里没有产业是翰林就只能叫苦不迭,靠借债过日子。曾国藩在当翰林期间,就发生过找别人借钱过年的事情。到1842年底,曾国藩一共欠了别人400两银子,是他年俸的好几倍。

翰林唯一能够大幅度增加合法收入的机会,是被朝廷放出去当乡试的考官。这就是鲁编修所说“只望着几回差事”。这时候,朝廷会发放一笔差旅费用,地方上也会“孝敬”一笔银子。曾国藩当四川乡试正考官,张之洞当浙江乡试副考官,都赚了一笔钱,高兴得不得了。


张之洞

可是,翰林那么多,考官的数量有限,实属“僧多粥少”,必然只有那些有靠山、有背景的翰林,才能获得外放考官的机会。《儒林外史》里这位鲁编修吐槽“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可见他属于无靠山、无背景之人,只能“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

无可奈何之下,鲁编修不得不请假回家。

其实,朝廷对于翰林艰难的生存状况,是心知肚明的。1700年,康熙皇帝曾经颁发了一道谕旨说:“观翰林官及庶吉士内,有极贫者,衣服乘骑皆不能备,将此等查出,作何施恩,有益供职。其丁忧告假回籍之翰林官庶吉士,有生计艰难无力至京者,着该督抚酌量资助,令其来京。又翰林官员专司文翰,更无他事,各省学道员缺应与郎中并差。任满之日仍各回衙门。”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已经发现有的翰林穷到连衣服、座驾都不能筹备,要求对他们进行周济,以便他们能够安心供职。有的翰林丁忧告假回籍后,由于生计艰难,没有盘缠回到京城,由所在地的总督、巡抚进行资助,帮助他们回到京城。翰林们闲着也是闲着,如果各省学政、道员有空缺,也应该派遣翰林临时任职。

康熙皇帝考虑得很周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翰林的生存状况。但这是治标不治本。康乾盛世结束后,翰林仍然穷得响叮当。以至于到了晚清时期,曾国藩、张之洞等人还在为生存问题殚精竭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4-18
鲁编修本人是科举出身,并且对仕途功名十分看重,却可惜膝下只有一个独生女儿,虽然从小教女儿写文章,女儿也很有才,到底不能去参加科举,所以他寄希望于招赘一个有才干的女婿来继承家声。可惜他挑中的女婿遽公孙是个虚有其表的草包,声誉是通过欺世盗名得来的,成婚不久,就露了馅。眼见女婿不学无术,还不求上进,继承仕途无望,老先生赌气想娶一个小妾,再生一个儿子来继承书香,夫人又劝他不必,他就气得病了。虽然经过治疗有所好转,自此落下了病根。不久之后,朝廷下了旨,给鲁编修升了官,大喜之下,和范进一样引发了痰症,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就此一命呜呼了。
第3个回答  2021-04-0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