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对秦始皇评价多为负面,是否有舆论导向的原因?

秦王统一六国、建严律法度,在现在看都是领先的思想,那么为什么后世多批秦王暴政?是否因为焚书坑儒有悖当时及后期中国的整个教育思想(儒家)而导致教育中故意贬低秦始皇?

对秦始皇的评价多为负面,大多是要让统治者吸取教训,不能二世而亡。而秦始皇获得差评的原因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

客观原因,为前朝修订史书,这每一个正统王朝的权利和职责,用以体现其血统纯正性。但对前朝的评价一般不能过高,以体现本朝奉天承运的合法性。二十四史中并未有秦一朝的断代史,对于秦代的记载特别是大一统之后的记载,则仅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之中。西汉时期自不会对秦始皇有太高的评价。

主观原因,焚诗书而明法令。

首先明法令:秦律产生于战国时期,由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推行。适应了当时兼并战争的形势,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但是一百多年后秦统一全国,这部战时律法是否还适合继续维护统治呢?至少轻罪重型和连坐相保已经不符合和平时代的要求,严重的赋税徭役也伤害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秦始皇不仅没有修改不利于通知的法律制度,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农民起义揭开了推翻秦的序幕。司马迁也有此论断:“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其次焚诗书。焚书坑儒无疑是最受诟病的一项措施,因为不仅伤害了文化的发展。而且后世儒家占领了统治地位,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力,对这位焚诗书的秦始皇大加批判自是不免。

所以综合各方面的原因,秦始皇负面评价主要源自于其施政措施带来的影响,以及一定的舆论力量。但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要综合考虑,不能片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9
第一,汉朝在赢得秦朝天下后,为了使汉朝政权正当化,必然需要宣传和夸大前朝的政治过失。汉初贾谊在其著作《新书·过秦论》里就曾论述了秦的种种过失,司马迁《史记》也采用了这一观点。因此,我们在考察记载着始皇帝基本资料的《史记·始皇本纪》时,必须注意到司马迁对他的否定评价与其身为汉朝史学家的立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始皇帝弹压儒家的政策使其成为后世人眼中的儒家大敌。上一节曾谈到,始皇帝的政治立场立足于法家思想,采取了废儒家学说并镇压儒者的政策。因此,当儒家思想被定为国教、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时,曾经下令焚书坑儒的他必然成为世人批判的对象。
第2个回答  2019-06-30
会有舆论的导向,以史学家的立场,为了使当时政权正当化,必然需要宣传和夸大前朝的政治过失,当儒家思想定为国家正统思想时,曾经下令焚书坑儒的秦始皇也必然成为世人批判的对象。
第3个回答  2019-06-29
肯定是有的,历史人物能被公正对待的很少,这么久了,他的故事被写成了很多书,编成了很多电视,带了很多作者自己的见解和个人情绪进去。有人说他是天下第一暴君,有人说他是开创了中国政治史的新纪元的伟大的帝王。有意思的是,对于秦始皇给予肯定的评价的人,往往在历史上也是多有争议的人。
第4个回答  2019-06-29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具有主观性的,服务于当世的政治统治,因此具有舆论到导向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一代一代人的自我解读,才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评价,负面评价其实更多也是希望统治者可以以史为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