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一生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白居易,字乐天,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死于会昌六年(846年)。他的祖籍在山西太原,到他祖父时迁到下邽(今陕西渭南,邽音guī)安了家,而他出生在河南新郑。白居易自小聪明过人,五六岁开始学作诗,到八九岁时就能按照复杂的声韵写格律诗。十一二岁由于藩镇割据,战乱纷起,便随家人逃难到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生活艰苦而动荡。

白居易聪明过人,学习十分刻苦。他成天与书本笔墨打交道,总是不断地读书、练书法、作诗、写文章,以致读书读得口舌都生了疮,写字写得手腕和胳膊肘上都长出了老茧。

白居易长到十五六岁时,已经是个出色的大小伙子了,而他的诗已经写得相当出色。他的父亲白季庚那时在徐州做官,看到逐渐长大的儿子,十分高兴,就对白居易说:“你喜欢写诗,应该到外头去见见世面。京城长安有很多著名的诗人,你不妨去请教请教、结识结识,对你写诗会有很大帮助的。”

白居易早就想出去看看,听父亲这样一说,高兴地跳了起来。他把自己写的诗整理好,集成册子,然后就向长安出发了。

到了长安,白居易一打听,不少人都向他介绍一个叫顾况的文学家。白居易就带上自己的诗稿,去向顾况请教。长安城很大,白居易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顾况的家。

顾况是个很有才气的作家,经常有人登门请教。但他脾气有些怪怪的,高傲得很,尤其在后生晚辈面前,喜欢倚老卖老。当顾况听说又有个小伙子登门,心里不免有些嫌烦,可知道白居易也是官家子弟,不好得罪,便吩咐随从带白居易进来。

白居易见到顾况,恭恭敬敬地施了礼,然后递上自己的名帖和诗稿。顾况接过名帖,看了看,又瞅了瞅白居易,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最近以来,长安的米价贵得很,居住下去恐怕不那么容易呢!”

原来,那时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到处都在闹粮荒,而长安刚刚经历了朱泚叛乱,又遭受了一场巨大的破坏,因此米价飞涨,不要说一般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就连顾况这样的大作家也感到拮据。所以,他看到“居易”两个字,就同白居易开了个玩笑。

白居易听了顾况的话,不觉有些奇怪,但不好说什么,便垂手站在一边,怀着不安的心情看着顾况。

只见顾况拿起诗卷,漫不经心地翻阅起来。忽然,顾况的手停住,嘴里不禁轻轻地吟诵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读完这首诗,顾况脸上露出了兴奋的光芒,立即站起身,紧紧抓住白居易的手,激动地说:“啊呀,真是了不起,能写出这样好的诗句,在长安居住下去确也不难了。我还以为年轻人中没人才了,刚才跟你开了个玩笑,可别见怪。”

顾况是从内心里欣赏白居易的才能。所以从那以后,他逢人就夸白居易。有了顾况这样出名的人物做宣传,白居易不久也在长安出了名。

过了几年,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了进士。唐宪宗知道白居易的名气传得很响,马上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不久又改派他担任左拾遗。

白居易是个忠贞正直的人,做了左拾遗这样的谏官,就十分认真地履行起自己的职责来。只要遇到皇帝做了不妥当的事,别人不愿说或不敢说,他可忍不住,一定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还常常与皇上争辩。

有一次,唐宪宗打算任命王锷为宰相。王锷其实是个十足的奸佞小人,惯于不择手段地搜刮百姓钱财,然后用百姓的血汗来获取皇上的恩宠。对于这样的人,白居易平时就看不顺眼,没想到皇上竟然要任用他做宰相。于是他就向唐宪宗进谏道:“宰相是皇上的辅助大臣,一定要用贤良正直的人来担任。而王锷劣迹斑斑,哪里配做一个宰相?这样的人做宰相,对皇上又有什么好处呢?”白居易的话说得十分尖锐,而又句句在理,不容置辩,唐宪宗没办法,只好改变了原先的主意。

敢于直谏的白居易,尤其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有一年,有个节度使抗拒朝廷的命令。唐宪宗决定派个宦官领兵去讨伐,朝廷中的谏官都很清楚,让宦官领兵打仗是要误事的,于是纷纷上表阻拦。白居易见事情紧迫,就当面向唐宪宗提出反对意见,而且言辞十分激烈。唐宪宗有些受不了,气得说不出话来。下朝之后,唐宪宗气呼呼地对宰相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我一手把他提拔起来,他竟敢对我如此无理,真叫人受不了!”李绛向来为人正直,听了唐宪宗的话,就劝慰道:“白居易敢于向皇上直谏,恰恰说明他对皇上的忠心。如果将他治罪,只怕以后,就没人再敢进谏了。”

唐宪宗听了劝,气稍微消了些,才没定白居易的罪。可是,过了些日子,唐宪宗还是觉得白居易做左拾遗碍手碍脚,就给他另外安排了个职位。

白居易一面做官,一面不停地从事诗歌创作。他写诗可不是为了消遣娱乐,更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而是直接面对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白居易有两句话非常深刻地体现了他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合”,就是应该的意思。“为时”“为事”,都是为现实的意思。他的很多作品,尤其是著名的组诗新乐府《秦中吟》,或揭露宦官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或讽刺官僚穷奢极欲的荒淫无耻,或书写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等等。正因为白居易的诗直陈时弊、讥讽黑暗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就想诬陷白居易,把他看作眼中钉,欲拔之而后快。

机会终于来了。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对于这样一件有复杂政治背景的事件,朝廷的大臣们谁也不想去过问。可是白居易却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上表给唐宪宗,主张追捕凶手。

那时,白居易早已做了太子的侍从官。宦官和官僚就以白居易不是谏官为名,攻击白居易根本不该对朝廷大事乱发议论,更不能抢在谏官前头来说三道四。并且他们还造谣,说白居易是个不孝的逆子。

昏庸的唐宪宗本来就讨厌白居易的直谏,这下他更生气了,于是把白居易贬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做了司马。

白居易平白无故地被降了职,心情十分郁闷。有一次,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遇上了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这个老年歌女凄怨的琴声和悲凉的身世,引起了白居易的无限同情和满腔心事,他不久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是其中广为传诵的名句。

白居易写的诗大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据说,他每作一首诗,总要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要是老婆婆听不懂,他就改,一直改到她能听懂为止。所以他的诗深受广大百姓的欢迎,在当时广泛流传,上自王公贵族,下自普通百姓,都能背诵他的一些诗。有一次,白居易路过一个地方,正碰上他的一位朋友宴请宾客,朋友就把白居易也请去了,被请来歌舞助兴的歌女们看到白居易都十分高兴,互相传来传去,说:“写《秦中吟》《长恨歌》的大诗人来了!”

白居易的名声这样大,实在是一般诗人所难以比拟的。可是他却十分谦虚,说自己比不上孟浩然、韦应物等诗人,也比不了与他同时代的孟郊、张籍。

精益求精,永不自足,这大概是白居易在诗歌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