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是在哪一年发现的?

如题所述

兵马俑是在哪一年发现的?

1974年3月11日,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村民杨志发、杨彦信、杨培彦、杨新满等9个农民在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巨集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农民杨志发等人,在抗旱挖井时,挖出一堆兵俑和俑身陶片。当地农民非常惊慌,认为杨志发挖出了“地神”,而杨志发用车子把兵俑和俑身陶片拉到考古部门,震惊世界的大发现由此展开。

兵马俑的情况兵马俑在哪一年被发现的

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
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开始对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秦代兵马俑坑进行发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

兵马俑在哪一年被发现?

兵马俑是始皇陵的从葬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处,发现于1974年,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又先后发现二、三号坑,其中一号坑最大,面积达14260平方米。三个坑共发掘出700多件陶俑、100多乘战车、400多匹陶马、10万多件兵器。陶俑身高在1米75至1米85之间,根据装束、神态、发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将军俑,武士俑,车士俑等。坑内还出土有剑、矛、戟、弯刀等青铜兵器,虽然埋在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刀锋锐利,闪闪发光,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秦始皇兵马俑规模巨集大,场面威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秦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位于西安市临潼县东5公里的下河村。 第一号兵马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近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与真人马大小相同的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六千多件,排成方阵,造型逼真。在兵马俑博物馆里,还可以使人感受到当时秦国军队的气势浩荡的阵势。 二号坑有一千多件兵马俑,是以战车、骑兵为主组成的4个兵种混编的阵列。 三号坑属于指挥位置所在的小坑,有六十多个兵马俑
满意请采纳

秦始皇兵马俑是哪一年被发现的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兵马俑面世,当时下和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随着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1976年—1978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方面的人员。一号坑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0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俑的大规模修复。

中国的兵马俑是哪年发现的?

是1974年3月29日,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由当地的农民杨志发、杨彦信、杨全义、杨高健、杨学彦、杨新满、王普智等人发现的,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求采纳

兵马俑建于哪一年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 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所以兵马俑时间应该是公元前246年

“秦始皇陵兵马俑”哪年发现的?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研究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道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著粗大 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著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他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号坑东端以北20米是二号坑,它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曲尺形军阵,面积6000平方米,估计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马和鞍马近500多匹。第一单元即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组成的小方阵。第二单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过洞,是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的方阵,每乘战车有军士俑三件。第三单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过洞,是由19乘战车和100余件随车徒手兵俑组成的方阵。
第四单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络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功能守,自我保护力强,反应快速。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仍为作战的主要力量。木质战车因为年久已朽,但车辕、轮等却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车上的铜质构件尚存在。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仅有4马1车和68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长11.2米,宽3.7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共出土陶俑64件。这些陶俑的编组排列与一、二号坑不同。一、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二号坑内武士俑不同。后者配备的有长射程的弓弩,近距离格斗的矛、戈、钺、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 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战活动的场所。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的指挥部-军幕。
在我国,陶俑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那时制作的陶俑体形较小,火候低,制作粗率。而秦兵马俑不仅形体高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准确,工艺水平极高。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出土时,因木椁腐朽,土层塌陷,两辆铜车马都残破严重,其中二号铜车马已碎成1,555片,经过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专家两年半细心艰苦的修复,二号铜车马于198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一号铜车马也于1988年正式展出。
这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二号车叫“安车”,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两侧有三个车窗,后面留门,门窗都可以灵活启闭,窗上的小孔可以调节空气,从中外望。车上有椭圆形伞状车盖。此车通体施以白色为底色的彩绘,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头、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这说明此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的安全的。
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的出土,为考证秦代冶金技术、车辆结构、工艺造型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如何发现的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瘠的砂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临潼县文化馆主管文物工作的赵康民先生,闻讯立即赶到现场,让农民把挖井的工程暂停,蒐集了已经散失的文物,并对现场进行了初步的清理。
这一发现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国家文物局随即派出考古、文物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决定由陕西省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
考古队于1974年7月15日进入考古工地,经过一年多精心的钻探和试掘,发现这是一座大型的兵马俑坑,即1号俑坑。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现地表深4.5~6.5米,面积达14260平方米。根据试掘部分陶俑、陶马排列的密度推算,1号坑内有陶俑、陶马约6000件。1976年在1号坑的北侧,又先后发现了2号和3号兵马俑坑。2号俑坑位于1号俑坑的东端北侧,两坑相距约20米,2号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距现地表深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坑内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3号俑坑位于1号俑坑的西端北侧,两坑相距25米,3号坑的平面呈不规则的“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坑内有陶俑、陶马70件。
1、2、3号兵马俑坑的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共有陶俑、陶马约8000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目前,1号兵马俑坑已发掘了三分之一(计4000平方米),三号兵马俑坑已全部发掘,2号兵马俑坑正在发掘。3个俑坑内现已发掘出土陶俑、陶马2000余件,战车30余乘,各类青铜兵器40000余件,还有大量的其他遗迹、遗物。陶俑、陶马的大小和真人、真马相似,种类众多,有车兵、步兵、骑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有序,气势磅礴,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兵马俑是怎么发现的

1、发现过程
1974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杨志发老先生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巨集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2、简介
兵马俑(英语:The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俑作为古代墓葬的一种陪葬品而出现,秦始皇兵马俑是制成兵马(士兵、战马等)形状的陶俑。
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是秦始皇帝陵的一部分陪葬坑,在已发现的三座俑坑里出土了大量的兵马俑。
3、历史意义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继位后不久,便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六国后,更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参加陵的修建。前后费时近40年,至秦亡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据史籍记载:陵丘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有佘,墓内建有各式宫殿,陈列各式奇珍异宝,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1974~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千米处,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俑坑。一号坑在南,东西长216米,宽62米,面积13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战车100辆,战马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干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佣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面部形态无一雷同,栩栩如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