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之城是哪个城市

如题所述

双奥之城是北京。
举办历史:
北京曾经举办过2008年夏季奥运会,又举办了2022年的冬季奥运会,使得北京将成为历史上首个同时举办夏奥会与冬奥会的城市,因此被称为“双奥之城”。 双奥之城是北京。北京曾经举办过2008年夏季奥运会,又举办了2022年的冬季奥运会,使得北京将成为历史上首个同时举办夏奥会与冬奥会的城市,因此被称为“双奥之城”。



准备过程:
经过近7年的筹办,赛事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北京已准备好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从2008年到2022年 ,作为奥运史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举办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双奥之城” 北京将再一次拥抱世界 ,竭诚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奥运历程:
自1896年首届至2021年,夏季奥运会已走过了125个年头,共举办32届。希腊、法国、美国、英国、瑞典、德国、比利时、荷兰、日本、芬兰、澳大利亚、意大利、墨西哥、加拿大、苏联、韩国、西班牙、中国、巴西等国家曾先后承办过夏季奥运会。
冬季奥运会历史相对较短。法国、瑞士、美国、德国、挪威、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南斯拉夫、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地曾先后承办赛事,第24届冬奥会于2022年2月在中国北京举行。 


中国元素: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神州大地上的人们已经开始感受到日渐浓厚的冬奥氛围:无论是从街头巷尾增多的冬奥元素,还是冰雪健儿们紧锣密鼓的备战,大家在期待着冬奥的到来。为此,新京报评论部特别推出“关注北京冬奥会系列评论”,敬请关注。位于北京东单路口东北角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新华社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脚步日益临近,北京也将成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对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而言,举办奥运会这样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赛事意义非凡,是一项无以复加的伟大殊荣。能够既举办冬奥会又承办夏奥会,则在奥运会史上更是绝无仅有的,也更加凸显出北京市的独特魅力。唯一的“双奥之城”历史上也有城市举办多次夏季奥运会或冬季奥运会,比如伦敦举办了三次夏季奥运会,巴黎和洛杉矶也将在未来举办第三次夏季奥运会。类似地,瑞士的圣莫里茨曾举办过两届冬季奥运会。但是,能够在一地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则非北京莫属。未来可能还会有其他城市成为奥运会的“双料冠军”,而北京市却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双奥之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举办取得圆满成功,国际奥委会发布的《北京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最终报告》,对北京市奥组委做出高度评价。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报告的致辞中认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令人瞩目”,“不仅给北京和中国留下了巨大遗产,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座历史丰碑”。这使我们对此次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充满信心。作为全球最高规格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奥运会的赛期虽不长,但举办奥运会可以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带来一系列显在和潜在、短期和长期的影响。而且,冬奥会在北京和河北两地同时举办,也有利于通过体育赛事的纽带加强京津冀一体化,使京津冀地区实现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北京冬奥会将带动北京市和河北省之间在交通、物流、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通力合作,有利于进一步缩小两地之间的差距,强化京津冀一体化。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奥运五环标志和国家体育场“鸟巢”。图/新华社奥运精神会一直延续作为参与国家和运动员最多的全球体育赛事,奥运会是不同地区、文化、信仰、团体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主办城市和奥组委的密切合作,为各国代表团做好服务保障,也为提升城市的国际性提供了绝佳契机。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将在2008年夏奥会的基础上,让世界更多人认识北京、理解中国,会为提升北京市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的国家形象提供重要平台。北京有着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在这里,有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十三陵等历史文化名地,还有颇具地域特色的北京四合院、胡同、京剧等。作为一座古都,北京在地域上,成为内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东北平原的渔猎文化和华北平原的农耕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这也由此造就了北京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大气、严肃、正统,而不失闲适活泼,融传统与与现代,古朴与时尚于一体。而起源于古希腊的奥运会,距今有近三千年历史。作为国际性的重大体育赛事,现代奥运会也有着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冬奥会在北京的举办,通过奥运这个纽带将北京的传统与现代连接在一起,使国际交流传统与中国历史传统交相辉映,也使北京这座古都焕发新的生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这样一个独特存在,使“北京+奥运”的组合成为最引人瞩目的全球城市品牌。与此同时,北京市与奥运之间的联系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北京在奥运之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双奥之城”,而奥运精神也在北京的加持下更加富有东方色彩和中国元素。目前,北京市在积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建设,冬奥会的举办也将为这些方面的工作开展助益良多。奥运会赛程并不算长,但是奥运精神却会一直赓续下去,通过赛事场馆、吉祥物、文化记忆等奥运遗产不断延续和传承。
气候和纬度:
抛开举办冬奥会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基础建设及交通上的要求,既然是冬季奥运会,从气候环境上讲,举办城市就必须有分明的四季,而且冬季必须有冰雪;另外,由于冬奥会有一半以上的项目是在雪上进行,且须在山区进行,加之个别项目对场地要求甚严,仅气候和地理环境这两个严苛的条件就把很多城市排除在外。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伦敦、巴黎、洛杉矶、东京等城市即使有能力举办两次夏季奥运会,却无法举办一次冬奥会。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冬季比较寒冷的城市就具备承办冬奥会的必要条件。翻阅历届夏奥会和冬奥会的举办地就会发现,其中不少举办过夏奥会城市的纬度位置并不低,比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慕尼黑、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俄罗斯的莫斯科等城市,纬度基本上都在北京之上;同时,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也并非个个都是高纬度,而且举办地只限定在欧洲中北部、东北亚和北美洲的12个国家,其中举办次数最多的是美国,共四次。作为现代奥林匹克发源地的法国举办过三次。瑞士、挪威、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加拿大各举办过两次。这些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并非个个都是高纬度,气温也都并非以严寒而闻名。
这些城市基本上都符合以下三个条件:都处于北纬30度到北纬60度之间,举办时间一般在2月份,平均气温基本上处于-17℃~10℃之间。可以看到,无论是北京还是张家口都是达标的。
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奥项目,尤其是在山区举办的雪上项目,本身受气象条件影响更大,风速、风力、气温、雪温等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技术发挥。因此,雪上项目对赛址的选择有着近乎严苛的综合条件。
不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奥运会,开幕式都是世人瞩目的大事,如果室外气温过低,不仅影响现场演员的表演,还容易对运动员和场内观众造成伤害。国际奥委会在主办城市的选择上有严苛的要求。其中核心气象指标有两条,一是2月份平均气温是否低于0℃,二是2月份降雪量是否大于30厘米。如果主办城市两项指标中有其中一项可能性低于75%,则没有申请冬奥会主办地的权利。如果有一项或有两项指标的可能性在75%~89%之间,则该城市属于高风险城市,在申办的竞争中将处于相对劣势。在以往的23届冬奥会中,绝大多数城市申办时这两项指标在分析后的可能性全部大于90%。
需要说明的是,最近几十年来,冬奥会已基本采用人工雪,对天然雪的需求大大降低。如果说尚留个别需求,也仅仅是出于电视转播的背景需要。
在北京申办冬奥会之前,作为中国纬度最高、冬季运动项目开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哈尔滨早在1996年就承办了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然而,2002年哈尔滨申办2010年冬奥会却无缘进入第二轮投票。据冰雪界专业人士介绍,一个主要原因是过低的温度。温度太低不利于运动员水平发挥,也容易导致冻伤。
赛地地理环境、雪量雪质:
冬奥会雪上项目本身就对自然地理条件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其中,高山滑雪、雪橇、雪车等项目要求场地落差要大。比如高山滑雪赛道距离一般为3000米左右,但它要求场地落差要达到800~1000米,因此这类项目往往选择在山地举行。奥地利滑雪小镇因斯布鲁克、意大利的都灵、法国的阿尔贝维尔、瑞士的圣莫里茨都是借助阿尔卑斯山脉的地形优势,加拿大温哥华和卡尔加里分别依托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俄罗斯的索契如果不是因为毗邻高加索山脉可能进不了候选名单。
从1924年的第1届至1960年的第8届,冬奥会一直只有四个比赛项目,不到40个小项。最近几十年,冬奥会各个小项目急剧增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共设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达到历届小项之最。项目的增加,尤其是新增项目的进入,必然需要场地与之配套。近些年新增的许多项目,对场地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其中雪上项目尤为突出2022年冬奥会个别项目的赛场位于延庆区小海陀山南麓。北京延庆赛区的高山滑雪比赛场地共建设7条雪道,依托海陀山天然山形规划建设,全长达到21公里,约900米落差,3000多米坡面长度,天然“山石”作为赛道主要要素,这一特色及赛道本身的难度将确立延庆海陀山滑降赛道在世界高山赛道中的地位。
同样建设在延庆的还有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冬奥会期间,这里将承担雪车、钢架雪车、雪橇三个项目的全部比赛。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全长1.9公里,垂直落差127米,设置16个弯道。
雪车雪橇项目是冬奥会中速度最快的项目,时速超过130公里/小时,专业性强,极具观赏性,有“雪上F1”之称。赛道在弯道数量、赛道长度、速度、难度、趣味性、安全性、展示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当然,它对赛地地理环境的要求也非常高。
而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单板滑雪等项目对于雪量雪质的要求很高,如越野滑雪场地要求尽量选择森林地带等多变地形,线路宽度应达到4至5米,雪面要经过机械或人工捣固、踏压,厚度至少10厘米。雪量小、雪质太软或太硬都不符合要求。随着冬奥会普遍采用人工雪,赛地的降雪量已基本上忽略不计,但一定要有充足的水源用于人工造雪。因此,在大型滑雪场的周围建造一座小型水库已经成了“标配”。
能在一座城市周围找到具备如此苛刻条件的地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